概述
之前聽姜胡說,講到了他自己日更博客的故事,也就是每天去更新一篇博客文章。
日更,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先不說文章的深度如何,單單從時間的耗費上,文字的積累上,以及對事物的敏感度上,這三點就能超過我們普通人一大截啦。
我在2022年曾經做過日更的規劃,其中,在1月、3月、4月、6月算做的比較好的。
如截圖:
但后面因為事情多,而被迫終止了,2022年一整年,寫了大概161篇文章。
于是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想著寫點什么?
這個也曾是聽姜胡說提到的每天寫點什么的回應了。
先輸出,別管結果如何!
每天進步一點點,看似簡單,做的時候,卻并不容易!
當累積到一定的量之后,才有可能出現質的變化。
就如同燒水,當水溫從30度燒到90度的時候,累計的能量并不足以讓水燒開。
一直當你到達99度以上的時候,水才會沸騰。
在這個100度臨界點之前的所有努力,看似都是無效的努力。
中間也是一個黑暗的時刻,不問結果,先做了再說,才有可能突破自己。
如何做到日更?
我們每天上班、下班,三點一線或兩點一線,很難去發現什么特殊的事情。
正如抖音上,旨在記錄美好生活的愿望一樣,可我們日常的平淡沒有多少需要我們去留念的。
準確的說,不是說不需要,而是沒有什么驚喜讓自己去做這種事情。
后來,我發現,其實缺少的是觀察,是自己的敏感度不夠導致的。
我列一下對應的輸出的模式:
? ? ? ? ?觀察? \
? ? ? ?? 閱讀? ? ?---> 感知? --->? 加工【反思、碰撞】--->? ?以某個話題做輸出? ?--->? 文字呈現
? ? ? ? ?交流? /
沒有輸入的材料,很難做輸出。一味空想是沒有辦法做系統輸出的。
所以,建議大家是每天寫點什么,沒有什么寫的就去:
仔細觀察、閱讀一些書籍、與人多做交流,
從中去看這些人、這些作者他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什么?
與自己的思考方法有何不同?
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去學習的?
先寫上一句、一段,用類似flomo的工具記錄下來,慢慢地組織自己的語言。
先做材料的積累,慢慢地你就會學會輸出了。
為何勸人學習?
學習是件讓人痛苦的事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她耗費能量。
因為學習,你需要去逃離自己的舒適區,去做一些耗費能量的事情。
但我們必須去學習,以應對這個變化的世界。
我不是與人在競爭https://leekwe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6353647?spm=1001.2014.3001.5502今天,這種機器與人共存的格局已經存在,不去提升自己就慢慢地會被拍到沙灘上去了。
但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考試嚇怕了。
每次提到學習,就會有一種痛苦的記憶涌上心頭。
但如今的學習,不是再去記憶,你的大腦存的再好也比不過硬盤的存儲。
我們需要學的就是利用工具,提升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優勢感出來。
多做高抽象度的事情,低抽象度的事情盡量交給AI來做,因為那不是人干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