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的IT工作,一時風光無限,但是積累性不足。跟老外比較起來,國內的IT算是民工級別的。再加上,前些年的培訓機構,不斷的輸出水平很次但很能加班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下,導致整個社會的IT工作變成了無腦刷的劇情模式——只看誰加班多,誰就可以贏,誰就能活下來。所謂「996是福報」的根源就在這里。
客觀上,咱們的IT研發不如人家在根本性上變革,從事都是表面優化的事務,甚至是「體力活」;主觀上,一堆無腦的人涌入這個行當,拉低了整個行業的真實水平。
但是,這個行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薪資水平很高,但是不具備持續性。目前的機械制造、硬件開發,PLC打板、軟件開發等等都面臨這個情況。
反過來看看一些有門檻的行業,例如牙醫、內科醫生、教師、律師等等。他們這個職業也算是技能型,隨著工作經歷的增長,他們的水平也會增長,于是,薪資也跟著增長。那如果杠起來的話,工地的木匠、水電工等等,他們也是技能型人才呀,隨著經歷的增長,他們的技藝水平也在增長。為什么后者的薪資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降低,甚至到了最后,工地老板就不要年齡大的人了呢?根本原因在于后者從事的職業不是具有門檻的性質。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社會的平均勞動時間取決于勞動技能的復雜度。如果這項工作的門檻很高,勞動人員需要經過大量的培訓才能從事,那么這些工作就是具有很高的門檻。比如醫生、飛行員等等。而工地的木匠、水電工則相對來說,經過簡單的培訓,是可以達到可替代性的。
要想所從事的職業具有廣闊的前途,最好去選擇這樣「有門檻」且「有積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