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In Java里面的說法(***正確的說法): 如果定義一個匿名內部類,并且希望它使用一個在其外部定的對象,那么編譯器會要求其參數引用是final 的。publicclassTester?{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A?a?=newA();
C?c?=newC();
c.shoutc(a.shout(5));
}
}
classA?{
publicvoidshouta()?{
System.out.println("Hello?A");
}
publicA?shout(finalintarg)?{
classBextendsA?{
publicvoidshouta()?{
System.out.println("Hello?B"+?arg);
}
}
returnnewB();
}
}
classC?{
voidshoutc(A?a)?{
a.shouta();
}
}
第5行c.shoutc(a.shout(5)),在a.shout(5)得到返回值后,a的shout()方法棧被清空了,即arg不存在了,而c.shoutc()卻又調用了a.shouta()去執行System.out.println("Hello B" + arg)。
再來看Java虛擬機是怎么實現這個詭異的訪問的:有人認為這種訪問之所以能完成,是因為arg是final的,由于變量的生命周期,事實是這樣的嗎?方法棧都不存在了,變量即使存在,怎么可能還被訪問到?試想下:一個方法能訪問另一個方法的定義的final局部變量嗎(不通過返回值)?
研究一下這個詭異的訪問執行的原理,用反射探測一下局部內部類 。編譯器會探測局部內部類中是否有直接使用外部定義變量的情況,如果有訪問就會定義一個同類型的變量,然后在構造方法中用外部變量給自己定義的變量賦值,而后局部內部類所使用的變量都是自己定義的變量,所以就可以訪問了。見下:classA$1$B
{
A$1$B(A,int);
privatefinalintvar$arg;
privatefinalAthis$0;
}
A$1$B類型的對象會使用自定義的var$arg變量,而不是shout()方法中的final int arg變量,當然就可以訪問了。
那么為什么外部變量要是final的呢?即使外部變量不是final,編譯器也可以如此處理:自己定義一個同類型的變量,然后在構造方法中賦值就行了。原因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挺合邏輯的直接使用外部變量,而且看起來是在始終使用 外部的arg變量(而不是賦值以后的自己的字段)。
考慮出現這種情況:在局部內部類中使用外部變量arg,如果編譯器允許arg不是final的,那么就可以對這個變量作變值操作(例如arg++),根據前面的分析,變值操作改變的是var$arg,而外部的變量arg并沒有變,仍然是5(var$arg才是6)。因此為了避免這樣如此不合邏輯的事情發生:你用了外部變量,又改變了變量的值,但那個變量卻沒有變化,自然的arg就被強行規定必須是final所修飾的,以確保讓兩個值永遠一樣,或所指向的對象永遠一樣(后者可能更重要)。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內部類與方法不是同時執行的,比如實現ActionListener,只有當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執行,而這時方法已經結束了。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楊賽 TEL:(010)68476606】
點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