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激動人心的世界。
Airbnb, 谷歌, 亞馬遜和GitHub這些知名的公司,都有一個讓人稱羨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非常成功的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ExO’s)。
“在當今的商業世界,一種被稱為指數型組織的新型機構已迅速蔓延開來,如果你沒能理解它、應對它,并最終變成它的話,那么你就會被顛覆。”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
指數型組織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的組織(至少10倍)。在加速技術的推動下,指數型組織讓我們能以新的方法管理自身,順應這個信息化的世界。
指數型組織迫使我們去徹底地重新評估我們運營公司的方式。它有11個強大屬性,如下表所示:
指數型組織的11個強大屬性 | |
最重要屬性 宏大變革目標(MTP),激勵人們創造出自身的社區、群體和文化。 | |
5 大外部屬性(SCALE) 有利于組織的快速擴張 1)隨需隨聘的員工(S); 2)組建社群,吸引大眾(C); 3)擁有自己獨特的算法(A); 4)用杠桿資產取代實體資產(L); 5)用戶的參與(E)。 | 5 大內部屬性(IDEAS) 保證良好的控制機制 1)良好的用戶界面(I); 2)適應力強的實時儀表盤(D); 3)通過實驗實現快速迭代(E); 4)員工的高度自治(A); 5)借助社交工具(S)。 |
指數型組織不是哪個天才的憑空想象,而是在多種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進化而來的。在深入剖析指數型組織生態系統的部分特性的同時,我們要著重指出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9 大驅動因素。另外,我們還將進一步討論指數型組織在更廣范圍內的影響力,并且呈現給您一個美麗新世界。
因素1:信息讓一切變得越來越快
放眼四周,由摩爾定律和其他誕生于數字世界的基本力量創造出來的全新信息范式正在加速產品、公司和產業的新陳代謝。在一個又一個行業里,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周期正在不斷縮短。
曾參與互聯網瀏覽器的發明,如今已是硅谷最強有力的風投之一的安德森認為,在每一個行業的每一個層面上,軟件都正在“自動化”這個世界、加速這個世界。云計算和應用商店的生態系統就是這種趨勢的明證。開源運動進一步加快了信息加速這一趨勢,在加入了網絡效應的催化劑后,社群在整體上的學習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我們在GitHub 和Bitbucket 這樣的網絡托管開發者社群中,目睹了這樣的現象。這種信息加速同樣也發生在硬件世界里。
“數字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許多領域的競爭格局,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帶來了新的玩家。在某些國家,銀行正在涉足旅游業務。我們也看到不少旅游公司轉向保險業,零售商轉向媒體。其結果就是,無論你身處什么行業,都可能遇到前所未見的新競爭對手。
因素2:邊際成本下降
互聯網在過去10 年里最重要、卻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大成就就是,它將市場營銷和銷售的邊際成本(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降到了近乎為零的地步。
在指數型時代,運用信息技術不僅會給銷售和市場營銷帶來指數型的成本節約,而且可以影響到所有的商業功能。即便是在傳統高資本支出的行業里,指數型組織也能憑借接近100% 可變成本擴張自己的業務。
在談及以信息為基礎或運用信息的領域時,這一優勢就一目了然了。不過,每一個行業都朝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不管是以數字化的形式,還是利用信息來尋找利用率不高的資產。例如,對Airbnb 來說,一間新的出租屋的邊際成本基本為零。而這對于凱悅或希爾頓而言就不一樣了。邊際成本發生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供應相對充足。彼得· 戴曼迪斯和史蒂芬· 科特勒在《富足》中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走進一個富足的世界,在那里,使用權將勝過所有權。
因素3:“顛覆”已成新常態
誠如史蒂夫· 福布斯所言:“你要么顛覆自己,要么等別人將你毀滅。”這句話適用于每一個市場、地區和產業。毋庸置疑的是:顛覆正在降臨。想一想,太陽能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性價比每三年就能翻一番。再過4 年,太陽能預計就能追平全美電網。屆時,能源的格局將被永久打破。
與此同時,包括不動產和汽車在內的其他傳統產業也已臣服在新的時代精神。有誰能預料到,在短短三年里,硅谷的一支軟件工程師團隊會創造出歷史上最安全的汽車呢? 在硅谷,人們更多地將汽車描述成一臺會移動的計算機,正是這些嶄新的理念和大量的創意,才使得競爭的天平朝向他們的游戲規則傾斜。
我們在顛覆式創新當中發現了一些固定步驟,其中包括以下6 點。
● 領域(或技術)變成信息化的。
● 成本以指數速度降低,獲取的難度也因去貨幣化而降低。
● 業余愛好者聚在一起組成開源社群。
● 帶來新的技術組合和混合學科。
● 推出品質提高、價格降低好幾個數量級的新產品和服務。
● 現狀被顛覆(該領域朝信息化發展)。
我們在無人機、DNA 測序、3D 打印、傳感器、機器人和比特幣等領域看到了這樣的變革。在這些行業里,都出現了開源的、聯網的社群,這些社群帶來了與以上步驟完全匹配的加速的創意洪流。
之所以說“顛覆是新的標準”,是因為如今大眾化的、加速的技術在配上社群的力量后,可以將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延展成一股無人能擋的力量。
因素 4:“專家”不再值得信賴
歷史告訴我們,最好的發明或解決方案幾乎都不是出自專家之手;它們基本上來自那些并非業內專家,卻有著新鮮觀念的人。這里舉一個形象的例子。
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Foundation)在 2012 年贊助了一場比賽,目標是開發一款算法,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自動評分。最有趣的是,在勝利者當中,沒有一人在此前有過任何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擊敗了那些擁有數十年自然語言處理經驗頭銜的專家。
這自然對人們當前的觀念產生了沖擊。那么,如果專家值得質疑,那么我們該轉而尋求誰的幫助呢?正如我們已提到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是可度量的,而進行此類度量工作的最新專業就是數據科學家。安德魯 · 麥卡菲(AndrewMcAfee)將這批新的數據專家稱為“極客”。
我們認為,對于指數型組織來說,極客和專家這兩類人的角色會發生變化,并且這兩種角色將會共存。他們都是解答問題和尋找關鍵挑戰目標的最佳人選,極客將負責挖掘數據并提供應對挑戰的解決方案。
因素5:“5 年計劃”過時了
大型公司的一大特征就是都有戰略部門,負責制訂和發布5 年計劃。在幾十年前,制訂這樣長遠的計劃還是可行的(也是重要的)。然而,在指數型的世界里,5年計劃不僅無法奏效,而且是極度反生產力的。
我們來看看TED 和各種TEDx 活動的舉辦吧。如果克里斯· 安德森在2009 年年初真的讓TEDx品牌領路人勞拉· 斯坦恩(Lara Stein)為TEDx 制訂5 年計劃,那么斯坦恩可能會給出表6-1 這樣一份野心勃勃的表格。
這個數字足夠驚人了:在5 年內舉辦將近2 500 場活動。用線性思維方式的話,這個目標顯然是有夸大的。但我們現在都知道,TED 完成的數字是它的三倍有余: 8 900 場TEDx 活動,這在一開始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安德森和斯坦恩沒有事先定下活動的計劃,他們只是說干就干,讓社群來決定TEDx發展的腳步,誰都未曾料到如此狂熱的發展態勢。
未來的變化速度實在太快,超前思考很容易會產生錯誤的預期。在指數型組織的世界里,目標勝于戰略,執行勝于計劃。將5 年計劃換成實時性較強的新元素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安,但也同時令人振奮,這種勇于進取的心態會帶來驚人的回報。這就是TED 的做法,這也是未來的贏家公司應該做的。
因素6:小公司的優勢更大
199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 科斯認為,大型公司之所以做得更好,是因為它們將資產聚集在同一屋檐下,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20 年后的今天,信息革命所帶來的便利徹底否定了資產聚集的必要性。
里德· 霍夫曼在《至關重要的關系》中認為,交易成本已不再是一種優勢,任何個人都能像管理公司一樣管理自己。在眼下乃至不遠的將來,公司的適應力和敏捷程度的重要性會逐漸超過大小和規模。
從MIT 媒體實驗室主管伊藤穰一的研究中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見圖6-1):小型創業公司的上升潛力很高,下降潛力很低;而大型組織恰恰與之相反。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指數型組織能發展到多大。我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指數型組織在擴大之后會發生什么。盡管這種新的范式依然處于萌芽階段,但已有初步的跡象表明,成功的指數型組織會借助其外部因素所形成平臺。它們會讓自己融入到基礎設施中,讓其他指數型組織能夠從這些平臺中形成并發展。
谷歌就是這種平臺模式最早的案例。借助于強勁的搜索業務,谷歌得以迅猛擴張,就產生了許多自給自足的廣告平臺。反過來谷歌又從這些增長中獲取收益。Facebook,亞馬遜也是形成平臺的成功案例,此外還有蘋果應用商店的生態系統。
因素7:“租賃”取代“擁有”
以低成本獲取技術和工具,這是讓世界各地的個人和小型團隊獲得發展動力的一項重要機制。
正如我們之前談到的,TechShop 讓過去只有政府機關和大型公司的實驗室才負擔得起的昂貴設備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全世界現在約有數百家這樣的“制造實驗室”,這也就意味著任何個人或小型團隊都可以通過租借設備,從而獲得與財大氣粗的老牌公司一樣的制造能力。
這種租賃而非擁有的哲學對眼下協作消費和共享經濟的熱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選擇租借這些資產,降低前置投資,并且借助軟件和互聯網所帶來的各種控制方法,遠程管理自己的使用權。例如蘋果公司其實是在租借富士康的生產線來制造自己的產品,中國的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更是將整個制造周期全部外包出去。
不管是設施、裝備、計算能力還是人員,租賃而非擁有的哲學都是構成指數型組織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并繼而帶來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數十年來,生意人的商業觀念已逐步轉換成強調收益為先而非所有權。從這個角度來講,指數型組織的崛起是從一萬年前開始的專業分工趨勢的深化:只專注于你真正有優勢的領域。
因素 8:“信賴”勝于“控制”,“開放”勝于“封閉”
傳統組織大多采用控制和封閉的框架,因為公司往往要在管理層和團隊之間漫長的反饋回路上浪費大量資源,不得不進行監督和干涉。在過去的幾年里,指數型組織正在采用開放式的信賴框架,通過實時跟蹤數據來完成自我管理,并且產生了卓越的成效。
在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的世界里,一切可預測的東西都已或即將被人工智能或機器人自動化所取代,而人類工作者只需處理異常情況。因此,工作的本質正在發生變化,這對每個團隊成員主動性和創新性的要求也提高了。
Facebook能變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這種開放式的信賴框架。任何團隊成員都能在未經審查的情況下將新的代碼發布到在線平臺上。這種管理風格看似不合常理,卻使得Facebook 的團隊更努力地工作。通過專注于解決特定的問題,這種信賴框架激發了員工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其結果就是,Facebook 能以硅谷史上無人能及的速度,發布復雜程度難以想象的代碼。在這一過程中,它將行業標準提高了好幾個檔次。
因素 9:一切皆可測量和知曉
傳感器革命是時下正在發生的最為重要卻最不廣為人知的技術革命之一。如今的一輛寶馬汽車安裝有超過 2000 個傳感器,跟蹤著從胎壓到燃油量再到傳動性能和急停狀況的一切數據。飛機引擎的傳感器更是多達 3000 個,每次飛行它們都會記錄下數十億個數據點。用由 64 個激光發射器組成的激光雷達掃描周圍環境的谷歌汽車,每秒可以產生一個 GB 的數據。
人們借助全球在網的超過 70 億部智能手機和其中配備的高清攝像頭,可以將任何東西實時記錄下來。無論你是否愿意,我們正在一頭扎入一個徹底透明的世界,而記錄著我們一舉一動的萬億傳感器也將隱私推到了懸崖邊。以色列公司 BeyondVerbal 可以分析出 10 秒的語音片段中的音調變化規律,其對情緒和言外之意判斷的準確率高達 85%。
指數型組織正在從兩種角度利用這種趨勢:從現有的數據流上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在舊的范式上添加新的數據流。我們正朝著一個“一些皆可度量,一切皆可知曉”的世界前進,只有為這新的現實做好準備的企業,才有可能獲得長期成功。
正如彼得·戴曼迪斯所說,“你就需要某種前所未有的東西,對組織有某種全新的看法,使其能與所處的新世界一樣,適應并擁抱智能技術,并最終實現轉化。”
這種視野就是指數型組織。
當你讀到“40%的500強公司將在十年內消失”的預測時,你可能會開始認為改變是必須的,改變也并不容易。
無論你所在的公司是規模成熟的“巨頭”,還是處于起步階段的“雛鷹”,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公司,我們都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都能夠應用指數型增長原則來增強自己的優勢,不斷地展望未來、迎接挑戰和把握機遇。
我們的未來是指數型的,我們都需要進化才能生存。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01-31
本文來自云棲社區合作伙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