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in
Bin文件是最純粹的二進制機器代碼, 或者說是"順序格式"。按照assembly code順序翻譯成binary machine code,內部沒有地址標記。Bin是直接的內存映象表示,二進制文件大小即為文件所包含的數據的實際大小。 BIN文件就是直接的二進制文件,一般用編程器燒寫時從00開始,而如果下載運行,則下載到編譯時的地址即可。可以直接在裸機上運行。
2.Hex
Intel?hex?文件常用來保存單片機或其他處理器的目標程序代碼。它保存物理程序存儲區中的目標代碼映象。一般的編程器都支持這種格式。?就是機器代碼的十六進制形式,并且是用一定文件格式的ASCII碼來表示。
簡單總結一下這2種文件格式的區別:
1、HEX文件包含地址信息而BIN文件只包含數據本身,燒寫或下載HEX文件時,一般不需要用戶指定地址,因為HEX文件內部已經包含了地址信息。燒寫BIN文件時則需要用戶指定燒錄的地址信息。
2、HEX文件是用ASCII碼來表示二進制的數值。例如8-BIT的二進制數值0x4E,用ASCII來表示就需要分別表示字符‘4’和字符‘E’,每個字符均需要一個字節,因此HEX文件至少需要2倍BIN文件的空間。
3.ELF
ELF(Executableand linking format)文件是x86 Linux系統下的一種常用目標文件(objectfile)格式,有三種主要類型:
(1)適于連接的可重定位文件(relocatablefile),可與其它目標文件一起創建可執行文件和共享目標文件。
(2)適于執行的可執行文件(executable file),用于提供程序的進程映像,加載到內存執行。
(3)共享目標文件(shared object file),連接器可將它與其它可重定位文件和共享目標文件連接成其它的目標文件,動態連接器又可將它與可執行文件和其它共享目標文件結合起來創建一個進程映像。?
小結:可由elf文件轉化為hex和bin兩種文件,hex也可以直接轉換為bin文件,但是bin要轉化為hex文件必須要給定一個基地址。而hex和bin不能轉化為elf文件,因為elf的信息量要大。Axf文件可以轉化為bin文件,KEIL下可用以下命令fromelf -nodebug xx.axf -bin xx.bin即可。
4.AXF
Axf文件由ARM編譯器產生,除了包含bin的內容之外,還附加其他調試信息,這些調試信息加在可執行的二進制數據之前。調試時這些調試信息不會下載到RAM中,真正下載到RAM中的信息僅僅是可執行代碼。因此,如果ram的大小小于axf文件的大小,程序是完全有可能在ram中調試的,只要axf除去調試信息后文件大小小于ram的大小即可。
調試信息有以下功用:
1、 可將源代碼包括注釋夾在反匯編代碼中,這樣我們可隨時切換到源代碼中進行調試。
2、 我們還可以對程序中的函數調用情況進行跟蹤(通過Watch & Call Stack Window查看)。
3、對變量進行跟蹤(利用Watch & Call Stack Window)。
注意:
(1)axf和elf都是編譯器生成的可執行文件。區別是:ADS編譯出來的是AXF文件。gcc編譯出來的是ELF文件。兩者雖然很像,但還是有差別的。這是文件格式的差別,不涉及調試格式。
(2)axf/elf是帶格式的映象,bin是直接的內存映象的表示。
(3)Linux OS下,ELF通常就是可執行文件,通常gcc -o test test.c,生成的test文件就是ELF格式的,在Linux Shell下輸入./test就可以執行。在Embedded中,上電開始運行,沒有OS系統,如果將ELF格式的文件燒寫進去,包含一些ELF格式的東西,arm運行碰到這些指令,就會導致失敗,如果用bin文件,程序就可以一步一步運行。
所以:HEX和bin文件可以在裸機上運行,而ELF文件是在有OS的環境中運行的。
elf(executable ?and ? link ? format)文件里面包含了符號表,匯編,調試信息等,并不能直接運行。
BIN文件是將elf文件中的代碼段,數據段,還有一些自定義的段抽取出來做成的一個內存的鏡像。
BIN文件需要用objcopy工具,將ELF中的上述信息拷貝出來。(objcopy只是完成兩個obj文件內容的拷貝,那如何控制elf生成bin呢?)
下面這個是ELF格式的詳細介紹,還有Linux下ELF文件的運行原理和過程。
ELF文件的加載和動態鏈接過程 - - ITeye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