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簡答題
- 給出數據流圖的定義,并舉例說明數據流圖的四個基本構成成份。
數據流圖(Data Flow Diagram, DFD)是一種用于描述系統中數據流動和處理過程的圖形工具。它通過直觀的方式展示了系統的輸入數據如何經過一系列處理變換為輸出數據,幫助理解系統的工作流程和信息交換方式。
數據流圖的四個基本構成成分包括:
外部實體(External Entities):指系統之外與系統交互的人或組織,它們是數據的來源或目的地。
處理過程(Processes):表示對數據進行操作以改變其內容或形式的動作或活動。
數據存儲(Data Stores):用于保存數據的地方,可以是數據庫、文件等。
數據流(Data Flows):表示數據在系統內外部實體、處理過程和數據存儲之間的移動路徑。
例子:考慮一個簡單的圖書館管理系統:
外部實體:讀者、管理員
處理過程:借書、還書、查詢書籍狀態
數據存儲:書籍數據庫、借閱記錄數據庫
數據流:讀者提交的借書請求、從書籍數據庫獲取書籍信息的數據流等 - 給出對象的聚合關系的定義,并舉例說明松散聚合和緊密聚合。
聚合關系(Aggregation)是一種特殊的關聯關系,表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但部分可以在不依賴于整體的情況下獨立存在。它通常用來表示一種“擁有”關系,但不同于組合關系,聚合中的部分對象可以屬于多個整體對象,或者即使沒有整體對象也可以單獨存在。
松散聚合:指的是部分對象和整體對象之間關系較弱,部分對象可以在脫離整體對象后仍然保持其功能性和獨立性。
例子:汽車和輪胎的關系。輪胎可以從一輛汽車上拆卸下來并安裝到另一輛汽車上,輪胎本身仍然是有用的。
緊密聚合:雖然也是聚合的一種形式,但這里的部分對象更依賴于整體對象的存在,盡管它們依然能夠獨立存在,但在實際應用中往往作為整體的一部分來使用。
例子:公司與部門的關系。雖然理論上部門可以在沒有公司的環境下存在,但在現實中,部門通常是作為一個更大組織的一部分運作,且其很多職能和服務都是針對該組織提供的。這種情況下,部門與公司的關系可以視為緊密聚合。然而,要注意的是,緊密聚合并不是面向對象編程中的正式術語,這里主要是為了對比說明聚合關系的不同程度。
2011年簡答題
- 給出事務型數據流圖的定義,并舉例說明。
事務型數據流圖(Transaction Data Flow Diagram)是一種特定類型的數據流圖,用于表示系統如何處理輸入的事務或事件。在這種類型的DFD中,外部實體生成的事務被系統接收并處理,通常經過一個事務中心來決定如何處理該事務,然后將事務分發到相應的處理邏輯進行進一步處理。事務型數據流圖特別適用于描述那些需要根據輸入的不同執行不同流程的應用場景。
例子:考慮一個在線書店的訂單處理系統。顧客提交訂單(事務),系統接收到訂單后,首先由訂單處理中心確定訂單類型(如新訂單、查詢訂單狀態或取消訂單)。根據訂單類型,系統會采取不同的處理路徑:如果是新訂單,則檢查庫存并更新庫存記錄;如果是查詢訂單狀態,則從數據庫檢索訂單信息;如果是取消訂單,則更新訂單狀態并將商品返回庫存。 - 給出對象的依賴關系的定義,并舉例說明。
在面向對象編程中,對象的依賴關系指的是一個對象的狀態或行為依賴于另一個對象的存在或狀態。這種依賴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當一個對象A使用了另一個對象B的數據或者方法時,我們說對象A依賴于對象B。
例子:假設有一個EmailSender
類和一個User
類。EmailSender
負責發送電子郵件,而User
包含用戶的郵箱地址等個人信息。如果EmailSender
需要使用User
的信息來構造郵件內容并發送,則可以說EmailSender依賴于User。例如,在EmailSender
的一個方法中調用了User.getEmailAddress()來獲取收件人的郵箱地址,這就是一種依賴關系的表現。
2012年簡答題
給出對象的關聯關系定義,并舉例說明。
對象的關聯關系定義: 對象的關聯關系是指不同對象之間的結構關系,它描述了一個對象如何知道另一個對象的存在,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關聯關系通常通過對象之間的屬性和方法來體現。
關聯關系的例子:
學生類(Student)和課程類(Course)之間的關聯:一個學生可以選修多門課程,而一門課程可以被多個學生選修。這種關系在UML類圖中通常表示為學生和課程之間的關聯線,可能帶有角色名(如“選修”)和多重性(如“”表示多個)。
給出模塊的高內聚、低耦合原則的具體含義。
模塊的高內聚、低耦合原則的具體含義:
高內聚(High Cohesion):模塊的內聚性是指模塊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相關聯的程度。高內聚意味著一個模塊內的所有元素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單一的任務或功能。高內聚的模塊通常更容易理解和維護,因為它們有清晰且單一的責任。
低耦合(Low Coupling):模塊的耦合性是指不同模塊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低耦合意味著模塊之間的依賴關系盡可能少,每個模塊盡可能獨立。低耦合的模塊更容易重用,因為它們與其他模塊的交互較少,修改一個模塊通常不會影響到其他模塊。
2013年問答題
- 驗證和確認是軟件質量審查的兩個重要手段,簡述它們的區別和聯系。
驗證(Verification):指的是在開發周期中評估一個產品或工作產品是否滿足特定的要求。它關注的是“我們是否正確地構建了產品?”即檢查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的產品是否符合規范、標準和需求規格說明。驗證活動通常包括評審、走查、檢查和模擬等。
確認(Validation):則是評估軟件在實際使用環境下的有效性,確保軟件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它回答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構建了正確的產品?”即最終產品是否能夠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確認活動主要通過測試來實現,如功能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等。
兩者之間的聯系在于都是為了保證軟件質量的重要措施,并且相互補充。驗證側重于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而確認則更關注于最終產品的適用性。 - 說明什么是 UML 狀態圖?它的作用是什么?
UML狀態圖(State Diagram)是一種描述對象在其生命周期內所經歷的各種狀態以及狀態之間轉換的圖形化表示方法。它是統一建模語言(UML)的一部分,用于可視化展示系統的動態行為。
作用:
展示對象在其生命周期內的各種可能狀態。
描述導致狀態變化的事件或條件。
明確不同狀態間的轉換關系,幫助理解復雜的行為邏輯。
支持設計和分析系統的行為方面,特別是對于那些具有顯著狀態變化的對象或組件。
2014年問答題
- 什么是面向對象系統中的消息?一個消息應包括哪幾部分?
在面向對象系統中,消息是指對象之間進行通信的一種方式。當一個對象希望另一個對象執行某個操作或服務時,它會發送一條消息給目標對象。這條消息可以觸發目標對象的方法調用。
一個消息通常包括以下幾部分:
接收者:即接收消息的對象。
方法名:指明接收者應該執行的具體方法。
參數列表:傳遞給方法的值或變量,這些參數可能會影響方法的行為。
返回值(可選):方法執行完畢后返回給發送者的值。
2. 什么是基本路徑覆蓋測試?它應滿足哪一種測試覆蓋準則?
基本路徑覆蓋測試是一種白盒測試技術,旨在通過覆蓋程序的基本路徑來確保軟件的質量。這種測試方法首先計算程序控制流圖的環形復雜度以確定線性獨立路徑的數量,然后設計足夠數量的測試案例,使得每個基本路徑至少被執行一次。
它主要滿足的是基本路徑覆蓋準則,這意味著測試案例的設計應當保證程序中的每一條獨立路徑至少被執行一次。這種方法有助于檢測代碼中的邏輯錯誤和控制流錯誤。
3. 什么是CMMI?在CMMI連續式表示中把能力等級劃分為哪幾個等級?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一個過程改進框架,用于指導組織如何改進其開發、維護和購買產品和服務的過程。CMMI可以幫助組織提高性能、關鍵能力和項目成功的可能性。
在CMMI的連續式表示中,能力等級被劃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0級:不完整級 組織的過程可能是不完整的,缺乏某些重要組件。
1級:已執行級 過程已經完成,并且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2級:已管理級 過程被計劃和執行,績效得到監控和審查。
3級:已定義級 過程被標準化并記錄下來,在整個組織內統一使用。
4級:定量管理級 使用量化數據對過程和產品質量進行詳細控制。
5級:優化級 持續改進過程,利用統計和其他技術識別缺陷和效率低下之處,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這些等級代表了組織過程管理和改進的不同成熟度水平。
2017年問答題
- 如果待開發軟件是大系統的一部分,為什么在該軟件的需求規格說明中需要包括對大系統的描述?
當待開發的軟件是更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時,在需求規格說明中包含對大系統的描述非常重要。這樣做有幾個關鍵原因:
上下文理解:了解軟件在整個大系統中的角色和功能有助于開發團隊更好地理解軟件的目的和工作環境。
接口定義:清晰地描述大系統可以幫助識別和定義與其他組件或系統的接口,確保軟件能夠正確地與其它部分交互。
限制與依賴性:識別并記錄任何技術、操作或性能上的限制以及軟件對其它系統組件的依賴性。
一致性保證:確保新軟件的設計與實現符合整個大系統的架構原則和設計規范,維持整體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 軟件質量保證的活動之一是進行技術評審。什么是技術評審,它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技術評審是一種正式的評估方法,通過同行或其他專家對某個項目階段的產品(如文檔、代碼等)進行檢查,以發現缺陷和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其主要目標包括:
提高產品質量:通過早期發現和糾正問題,減少后期修復的成本和時間。
驗證是否滿足要求:確認產品是否按照預定的要求和標準進行開發。
知識分享: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知識交流,提升整體技術水平。
風險控制:提前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 什么是程序調試? 程序調試活動是由哪兩部分活動組成?
程序調試是指開發者在發現程序運行結果與預期不符時,采取一系列步驟找出錯誤原因并加以修正的過程。程序調試活動通常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錯誤定位:通過各種手段(如日志分析、斷點調試等)確定程序中導致錯誤的具體位置。
錯誤修正:一旦確定了錯誤的原因和位置,接下來就是修改代碼以解決問題,然后重新測試以驗證修改是否有效解決了問題。
2018年簡答題:
-
在承包軟件項目之前為什么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軟件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哪幾個方面的可行性?
為什么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
在承包軟件項目之前進行可行性研究是為了評估項目是否值得投資,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和預算內完成,并且滿足用戶需求。這有助于避免資源浪費,降低項目失敗的風險。
主要研究的幾個方面包括:
技術可行性:評估現有技術是否足以支持項目目標的實現。
經濟可行性:分析項目的成本效益,確定投資回報率是否合理。
操作可行性:考慮組織內部環境、文化以及人員因素,判斷項目是否能在該環境中成功實施。
法律可行性:確保項目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時間可行性:評估項目能否在預定時間內完成。 -
事務驅動風格的體系結構在軟件體系中屬于控制模式,它是通過外部生成的事件觸發的系統。典型的事務驅動風格的體系結構有哪種類型?簡述他們的控制機制。
事務驅動風格的體系結構是一種根據外部事件觸發執行特定邏輯的設計方式。典型的事務驅動風格的體系結構包括:
事件驅動架構(EDA):在這種架構中,系統組件之間通過事件進行通信。一個組件發出事件,其他感興趣的組件監聽并響應這些事件。這種架構非常適合處理異步數據流和松耦合的服務交互。
控制機制:當一個事件發生時,系統中的監聽者會接收到通知,并根據事件內容采取相應的行動。這種方式允許系統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
軟件生存周期中可能執行的活動可以分為5個基本過程,這5個基本過程是什么?每一個基本過程與軟件項目的哪一方相關?
五個基本過程分別是:
獲取過程:涉及獲取或采購軟件產品和服務的活動。與客戶或采購方緊密相關。
供應過程:涵蓋供應商為客戶提供軟件解決方案所需的所有活動。與供應商或服務提供商有關。
開發過程:包含從概念到成品的軟件創建活動。主要與開發團隊關聯。
運作過程:關注軟件部署后的運行維護工作,確保其穩定可靠地運行。通常由運維團隊負責。
維護過程:包括對軟件產品的更新、改進和修復等活動,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同樣主要由運維和支持團隊承擔。
每個過程都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并且對于確保軟件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
2019年簡答題:
- 軟件需求是什么?共分為幾個層次?
軟件需求是指用戶對目標軟件系統在功能、性能、界面、可靠性等方面的期望和要求。它是軟件開發過程中的關鍵輸入,定義了軟件應該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
軟件需求通常分為三個層次:
業務需求:高層次的目標,描述為什么要構建系統,它試圖解決的問題或達成的商業目標。
用戶需求:具體說明用戶使用系統要完成的任務,通常以用例或場景的形式表達。
系統需求:進一步細化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功能需求詳細描述系統應提供的特定服務或功能;非功能需求則涉及系統的質量屬性,如性能、可靠性、易用性等。 - 軟件質量保證的是什么?它的四個活動是什么?
質量保證是為項目生存周期內的軟件過程和軟件產品提供適當保障的過程,目的是使它們符合所規定的需求,并遭循已建立計劃。包括過程實現,產品保證,過程保證,質量體系保證四個活動。 - 說明客戶端/服務器,對等模式采用的三層結構是什么?
客戶端/服務器模型
在傳統的客戶端/服務器模型中,通常涉及到的三層結構是指:
?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這是最接近用戶的層次,負責處理用戶界面。例如,在Web應用程序中,這可能包括HTML、CSS和JavaScript代碼。
? 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這一層包含應用的核心功能和邏輯,負責處理數據請求和響應。它位于表示層與數據存儲層之間,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 數據存儲層(Data Storage Layer):該層負責存儲和管理數據,可以是數據庫系統或文件系統等。它為上層提供數據支持,并且負責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持久性。
2020年問答題
三、簡答題(共12分)
1. 什么是開源軟件?試舉一簡單說明。
開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是指源代碼公開,允許用戶自由使用、修改和分發的軟件。其核心特點是遵循開源許可證(如GPL、MIT等),用戶可查看、學習甚至改進代碼。
舉例:
Linux操作系統是一個典型的開源軟件,其內核代碼公開,允許開發者自由修改和分發。
2. RUP的每一個迭代周期中設計6個核心工程工作流,3個核心支持工作流。試簡述每個核心工程工作流的名稱和主要目的。
核心工程工作流:
- 業務建模(Business Modeling):理解業務需求,定義系統在組織中的目標。
- 需求(Requirements):捕獲和分析用戶需求,形成用例和功能規約。
- 分析與設計(Analysis & Design):將需求轉化為系統架構和詳細設計方案。
- 實現(Implementation):編寫代碼、構建可執行系統,并完成單元測試。
- 測試(Test):驗證系統是否符合需求,包括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等。
- 部署(Deployment):將系統交付用戶,包括安裝、培訓和運維支持。
核心支持工作流: -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規劃、監控和協調項目資源與進度。
- 配置與變更管理(Configuration & Change Management):管理版本控制和變更請求。
- 環境(Environment):提供開發工具和流程支持。
21年問答題:
1. 什么是WEB應用軟件?請舉例說明。
WEB應用軟件(Web Application)是一種基于瀏覽器/服務器(B/S)架構的軟件,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后端由Web服務器處理請求并返回動態內容。其特點包括跨平臺性、無需安裝客戶端、實時更新等。
舉例:
在線購物平臺(如淘寶、京東):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后端處理商品展示、訂單支付等邏輯。
社交媒體(如微博、Facebook):動態加載內容,支持用戶交互(點贊、評論)。
2. RAD有哪三種建模?每個建模的主要活動是什么?
答:
RAD(快速應用開發,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包含以下三種核心建模:
- 業務建模(Business Modeling)
主要活動:分析業務流程,識別關鍵功能和數據流,定義系統如何支持業務目標。
示例:繪制業務流程圖,確定用戶角色和用例。 - 數據建模(Data Modeling)
主要活動:設計數據庫結構,定義實體、屬性及關系(如ER圖)。
示例:創建數據庫表結構,規范主鍵、外鍵約束。 - 過程建模(Process Modeling)
主要活動:描述系統如何處理數據,定義操作流程(如數據輸入、處理、輸出)。
示例:使用流程圖或UML活動圖描述用戶注冊、訂單處理等邏輯。
關系說明:
業務建模確定“做什么”,數據建模解決“數據如何存儲”,過程建模明確“如何實現功能”。
22年問答題:
1.以G.J.Myers的觀點,簡述軟件測試的目的。
根據G.J.Myers的觀點,軟件測試的主要目的是:
發現錯誤:測試是為了發現程序中的缺陷或錯誤,而不是證明程序沒有錯誤。
驗證程序是否滿足需求:測試確保程序的功能和性能符合用戶的需求和規格說明。
評估軟件質量:通過測試,可以評估軟件的可靠性、穩定性、易用性等質量屬性。
提高軟件的可信度:通過系統化的測試,可以增強用戶對軟件的信任。
2. 消息傳遞機制與傳統程序設計模式中的過程調用有什么本質區別?
消息傳遞機制與過程調用的本質區別如下:
封裝性:消息傳遞是面向對象方法中的核心交互方式,對象之間通過消息進行通信,而過程調用是函數或子程序之間的直接調用,缺乏封裝性。
動態性:消息傳遞支持動態綁定,即在運行時確定接收消息的對象及其響應方式;而過程調用通常是靜態綁定,在編譯時就確定了調用的目標。
靈活性:消息傳遞允許對象根據自身的狀態決定如何響應消息,而過程調用的行為是固定的,無法根據上下文變化。
耦合性:消息傳遞降低了模塊之間的耦合性,因為發送消息的對象不需要知道接收消息對象的具體實現細節;而過程調用通常會導致較高的耦合性。
3. 面向對象分析階段所建立的對象模型、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之間的關系。
對象模型:描述系統的靜態結構,包括類、對象及其屬性和關系。它是整個模型的基礎,為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提供結構框架。
動態模型:描述系統的控制邏輯和行為,包括對象的狀態變化、事件及其響應。它依賴于對象模型中定義的對象和類,展示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動態行為。
功能模型:描述系統的功能需求,包括數據流、處理流程和操作。它與對象模型和動態模型相輔相成,功能模型中的操作通常由對象模型中的對象實現,而動態模型則展示了這些操作的執行順序和條件。
三種模型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面向對象分析的完整視圖。對象模型提供了結構基礎,動態模型描述了行為邏輯,功能模型明確了系統的功能需求。
📌 特別說明:本文整理了 2004-2023 年核心簡答題和答案方便背誦,但計算機專業申碩備考時需要更加完整的資料,本人已悉數整理完畢!
👉 完整版資料包含:
① 計算機綜合各科目完整學習視頻;
② 各科目知識點總結,考點分布總結;
③ 歷年真題及答案解析。
? 需要完整版資料的同學,可私信我關鍵詞【國考計算機綜合資料】,獲取高清電子版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