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 一、發展歷程:從傳統模型到智能融合
-
- (一)傳統模型構建階段(1970s-2016)
- (二)深度學習應用階段(2017-2020)
- (三)硬件-算法協同階段(2021至今)
- 二、技術分類與性能對比
-
- (一)傳統方法體系
- (二)深度學習方法
-
- 1. 監督學習模型
- 2. 無監督/自監督方法
- 3. 混合物理模型
- (三)硬件優化技術
- 三、關鍵技術對比與適用場景
-
- (一)算法性能矩陣
- (二)典型應用場景
-
- 1. 安防監控
- 2. 自動駕駛
- 3. 醫療影像
- 4. 消費電子
- 四、未來趨勢與技術挑戰
-
- (一)前沿技術方向
- (二)核心挑戰
- (三)產業發展預測
低照度圖像處理技術旨在解決光照不足環境下圖像質量退化問題,通過算法優化提升亮度、抑制噪聲并恢復細節,已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核心研究方向。本文系統梳理該領域的發展歷程、技術分類、應用場景及未來趨勢,為相關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參考框架。
一、發展歷程:從傳統模型到智能融合
低照度圖像處理技術的演進可分為三個明確階段,呈現從物理建模到數據驅動的跨越:
(一)傳統模型構建階段(1970s-2016)
- 理論奠基:1971年Land提出的Retinex理論開創了物理建模先河,通過分離圖像的光照分量與反射分量實現增強,其核心公式為 ( \log(I) = \log(L) - \log? ),奠定了后續30年的技術基礎[1][9]。
- 算法突破:2000年后多尺度Retinex(MSR)通過融合不同高斯核尺度的處理結果,緩解了單尺度算法的光暈效應;2017年Guo等人提出的LIME算法通過精確估算照明圖,將增強效果提升至傳統方法的性能天花板[1]。
- 局限顯現:該階段算法普遍存在泛化性不足問題,如直方圖均衡化易導致過增強[2],經典Retinex在強邊緣處產生明顯光暈[9],且難以處理低于1lux的極端低照度場景[7]。
(二)深度學習應用階段(2017-2020)
- 端到端革命:2018年Chen等人發布的SID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