暄桐是一間傳統美學教育教室,創辦于2011年,林曦是創辦人和授課老師,教授以書法為主的傳統文化和技藝,皆在以書法為起點,親近中國傳統之美,以實踐和所得,滋養當下生活。
初聽莊子在妻子離世后“鼓盆而歌”,十分不解,權當圣人放浪形骸。生活中,我們因約定俗成的文化,默契回避著所謂沉重,心又難免被哀傷籠罩。就像傳來熟悉名人離世的消息時,有人激動追問“為什么,他這樣好的人,我無法接受”。
接受死亡很難,但,假如欺騙自己永不會死,就不會主動把握有限的時間。比如:現代人總說自己是牛馬,其實真正的牛馬,很少操心還沒到來的死亡。當獅子們分食剛捕獲的斑馬,或許不遠處,就有一群斑馬正在悠閑地吃草。
動物的恐懼屬于應激反應,而人的恐懼卻有前瞻性。朱銳教授說“恐懼死亡是人類最大的無知”,沒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生命尚在,死亡還未降臨;死亡降臨,感受已經消失。人類體驗的,是對死亡的恐懼與假想,而比起其他生物,我們遭受的死亡恐懼最深切,也最劇烈。
恐懼很難為生命帶來意義,林曦老師反復講,到恐懼驅動下的暴走和失控,而人生同畫面一樣有限,這催促著我們,要以思考代替恐懼,而不是將死亡視為禁忌,緘口不談。封閉痛苦讓心變成孤島,逃避反而讓恐懼成為最大的暗礁。
當死亡作為確定性呈現在生命里,它完全可以成為我們有限人生的勇氣之源。像朱銳教授立于人生終末,堅持完成《哲學家的最后一課》,以關懷與愛,發出當下最迫切的思考:死亡。 如何在熱愛生命的同時,思考并面對恐懼,從而更好地過一生?
首先,人活著不只是求生,更是完整我們對生命的理解。生命觀就等于死亡觀:莊子視生死為自然循環,才能將天地看作棺槨,在妻子的離去中看到廣闊的新生。
無須用“靈魂永生所以死亡不存在”自欺欺人;也不必“將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超越死亡的方法,是想辦法提高生命的強度和密度。與其用終點自我威脅,不如長出“真切活一場”的熱望:“什么真正讓我快樂?什么真正地滋養著生命?”
侵噬生命的并非死亡,而是焦慮、恐懼、麻木,我們這一生是來盡情地體驗和游戲,不忽視當下,更不依靠想象生活。以勇氣和興致凝聚人生,讓生命變得無限豐厚,就有可能在單純活著之外,為自己立下此生值得一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