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何璽
排版 | 葉媛
不出所料,vivo Vision熱度很高。
從21號下午發布到今天(22號),大眾圍繞vivo Vision探索版展開了多方面的討論,十分熱烈。從討論來看,大家現在的共識是,MR行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空間計算”就是未來。具體到vivo Vision探索版產品本身,大多認為這是一款亮點頗多的MR新品,雖然不顛覆,但很務實,對推動MR設備普及意義重大。
下面,筆者從當前MR行業的痛點和vivo Vision的產品力開始,聊聊這款火熱的MR產品。
01
vivo Vision或成年輕人的首臺高性價比MR設備
我們知道,當前MR設備的核心痛點之一是重量與佩戴舒適度。明星產品如蘋果Vision Pro重達650克,佩戴一小時即產生明顯“壓面感”,讓人非常難受,這也是制約MR設備普及的關鍵因素。事實上,當前市面上的主流MR設備,極少有用戶佩戴超過半小時的,原因除了又笨又重,還在于用戶佩戴長了容易“視覺疲勞”。
為什么說vivo Vision或成年輕人的首臺高性價比MR設備?我們先來看看用戶比較關心的重量和體積問題。
vivo Vision探索版僅重398克,相較行業同類產品平均600-700g的重量,平均輕30%以上。除了更輕,vivo Vision探索版還更小,其高83mm、厚40mm的尺寸也比行業均值縮小了26%,方便用戶輕松上頭。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用戶佩戴更加舒適,vivo人因實驗室還聯合國內頂尖高校共同研究,采集大量真實用戶的數據,對vivo Vision做了人體工學適配:專為亞洲人臉型設計了4款遮光罩+8款泡棉組合,減少漏光與壓迫感。還針對游戲用戶設計了雙環綁帶,讓用戶即使在玩VR游戲時進行甩頭、躲避等大幅動作時,也能穩定佩戴。
vivo Vision對近視人群也非常友好,其推出的磁吸式光學鏡片套裝,支持100-1000度近視調節,填補了蘋果Vision Pro未覆蓋的高度近視市場。鏡片采用磁吸設計,拆卸便捷且不影響成像清晰度。不得不說,vivo對用戶需求的洞察不僅深刻,還很體貼。這個設計雖然看似簡單,卻體現了對近視人群最深切的關懷。
實際體驗中,有用戶反饋,連續佩戴1.5小時無頸椎負擔,但面部悶熱感仍存——可見,輕量化是起點,但非終點。
再說“視覺疲勞”,這個備受用戶吐槽的地方。用戶使用MR設備容易視覺疲勞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人體自身有一些問題,比如人體感官信號不匹配引發的生理不適,它涉及視覺、前庭系統(平衡感知)、軀體感覺等多系統的協同失調,這里不多聊。另一個是硬件的問題,比如當前不少設備的分辨率僅為1080P/2K,畫質太差。
為了帶給用戶更好的視覺體驗,vivo Vision探索版這次直接上了兩塊Micro-OLED屏幕,實現了雙目8K的超高清分辨率。支持DCI-P3色域標準,實現94%色域覆蓋,逐臺產線標定,色彩準確度做到了DeltaE<2。此外,vivo Vision探索版還進行了雙眼亮色度一致性校準,雙目亮度差異≤2nits,雙目色度差異ΔE<2,以減少左右眼成像不一致帶來的視覺不適。
內容匱乏與場景單一是MR生態的又一痛點,vivo Vision探索版以手機廠商基因打破MR生態壁壘,實現了生態破局。首先,vivo Vision探索版支持Steam PC VR游戲投屏、手機/電腦無線閃投(實測《原神》延遲可控),將成熟內容生態快速遷移至MR場景,實現了跨平臺互聯。其次,vivo還通過1.5°高精度眼動追蹤+26自由度手勢識別(垂直范圍175°),實現“眼到、手到、光標到”的直覺操作設計,對MR設備的交互邏輯進行了革新,并由此帶來了多種創新的差異化場景,比如120英寸虛擬屏+雙目8K Micro-OLED(ΔE<2色準)還原影院級觀影,X200 Ultra拍攝空間視頻,頭顯立體回溯記憶等。
說vivo Vision或成年輕人的首臺高性價比MR設備,還在于其在價格上的“突破”。蘋果Vision Pro高達2.5萬元的定價將大眾拒之門外,而vivo以?“技術本分”?? 重構成本邏輯,及可能掀起MR設備的價格革命。vivo高管胡柏山明確表示“價格有望落至1萬元內,甚至更低”,相較蘋果直接下探60%以上。若最終定價如預測,vivo Vision將擊穿MR設備“極客玩具”的刻板印象,直指年輕消費群體“嘗鮮閾值”。
目前來看,vivo Vision探索版或許尚未完美,但其以輕量化設計、開放生態與價格革命的組合拳,首次將高端MR體驗拉至年輕人觸手可及的區間。
02
vivo Vision,vivo在“空間計算-機器人”生態的關鍵落子
上面聊了vivo Vision在解決MR設備“痛點”上的努力和革新,以及它未來在消費市場的可能性。接下來,筆者聊聊vivo Vision對vivo的價值。
對vivo來說,vivo Vision除了是一款創新的MR產品,還是其在協同家庭服務機器人長遠布局上的關鍵落子,是vivo未來機器人戰略的“技術底座”。
vivo,這家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穩居前五的科技巨頭,TA沒有互聯網基因的光環,卻以“少押注但擅長押重注”的獨特戰略,在影像、音質、AI等領域持續突破,不僅改寫了行業規則,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科技企業的另一種可能。
2025年,值企業成立30周年之際,vivo再繪新藍圖,正式官宣成立機器人Lab(實驗室),進軍家庭機器人賽道。
我們要明確的是,作為業內知名的穩健性企業,vivo“押注”機器人并非跟風,而是基于“能力匹配”與“用戶剛需”的雙重邏輯。
我們先來看vivo的“能力匹配”。首先,vivo在手機影像算法(如微云臺防抖、V3影像芯片)和AI大模型(藍心大模型)上有十多年積累,這些能力可直接遷移至機器人的環境感知(“眼睛”)與決策系統(“大腦”)。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說得挺清楚:"MR的空間感知能力非常強,MR做好以后,機器人空間感知能力不會出問題"。Vision頭顯就是在為vivo未來的機器人打造"眼睛"和空間感知能力。其次,vivo的機器人戰略避開了工業機器人紅海,直擊家庭場景的養老、健康、教育痛點。例如,機器人需識別老人跌倒(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3.1億)、兒童情緒波動等復雜需求,這對“感知-決策”閉環提出極高要求。
vivo Vision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能為vivo的家庭機器人提供空間感知能力的預研平臺。以其環境建模能力為例,它搭載6顆攝像頭與vSLAM算法,每秒處理150萬特征點,構建10m×10m動態空間地圖,誤差控制在毫米級。這種實時空間計算能力,正是機器人理解物理世界的基礎。然后是人機交互,其1.5°高精度眼動追蹤+26自由度手勢識別,讓機器人學習人類意圖理解邏輯。例如,手勢“捏合”指令可遷移至機器人抓取動作的決策模型。
此外,vivo Vision頭顯作為消費級產品,能快速收集家庭場景交互數據,反哺機器人算法優化。vivo實驗室數據顯示,機器人任務規劃成功率因此提升至89.7%。
對vivo來說,這就是低成本試錯的最好方式。
更為重要的是,vivo Vision與機器人并非孤立產品,而是構成“數據-算法-硬件”三角閉環的關鍵。例如,vivo Vision頭顯采集的空間建模數據(如家具布局、物體位置)可直接用于訓練機器人的導航系統;而機器人在家庭中的長期交互數據,又能優化藍心大模型的場景理解能力,這就實現了數據流的互通。與此類似的還有算力協同,后期用戶可以將手機(如X200 Ultra)作為算力中樞,通過Wi-Fi 7(12Gbps速率)為頭顯與機器人提供實時AI支持。例如,手機處理復雜AI任務,頭顯專注圖形渲染,機器人執行物理操作。
還有一點,就是vivo Vision和機器人都能復用手機供應鏈,如Micro-OLED屏、電池模塊。這在未來將大大降低vivo機器人的BOM成本降低37%,突破消費級機器人的“高價瓶頸”。
用戶剛需方面,vivo選擇家庭機器人作為切入口,瞄準的是高潛力場景。比如針對老人健康監測方面,vivo Vision在MR環境中測試的毫米級動作捕捉技術,已應用于機器人肢體動作識別。未來,MR頭顯的沉浸式教學內容(如全景生物課)可同步至機器人,由其進行實體教具演示,實現“虛擬+實體”的教育閉環。
所以,對vivo來說,vivo Vision的價值不僅在于MR頭顯本身,更在于它充當了vivo機器人生態的感知能力孵化器——通過低成本、可量產的硬件收集場景數據,訓練AI模型,最終反哺機器人的“大腦”與“眼睛”。
我們也可以說,在家庭機器人萬億級市場的角逐中,?vivo正以“空間計算”為支點,發起一場感知革命。未來,當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看清”世界、“理解”意圖時,物理與數字的邊界將被徹底重構。
03
vivo Vision其實比蘋果Vision Pro更重要
上面聊了vivo Vision對vivo的巨大價值,接下來,筆者聊聊vivo Vision目前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對MR現狀的一些看法。
先說vivo Vision探索版目前遇到的一些問題。盡管vivo Vision探索版很優秀(個人觀點),但發布后還是有人覺得它不夠好,批評它高仿蘋果Vision Pro,還是不夠輕,不夠實用等。這不能怪大眾苛刻,畢竟追求更好的產品是每個有“要求”用戶的權利。當然,這也不怪vivo,畢竟整個MR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vivo能做出如此亮眼的產品,已經很了不起。
再看MR,vivo Vision探索版發布前,MR的狀況可以用8個字概括,那就是“概念過熱,落地過冷”。而導致這種情況跟根本,是技術理想與現實需求的錯位。
2014年扎克伯格豪擲20億美元收購Oculus,點燃了“下一代計算平臺”的狂熱想象。2023年元宇宙資本泡沫膨脹至千億美元。2024年蘋果Vision Pro以“空間計算革命”之名登場——MR行業十年間始終被技術烏托邦的宏大敘事裹挾?。然而現實數據卻冰冷刺骨,看設備銷量數據就知道了,2024年全球VR/MR設備出貨量僅720萬臺,連續兩年下滑;中國VR設備零售量暴跌34.4%,單季度不足6萬臺。Vision Pro年產量不足40萬臺,Meta數百億美元投入難換生態繁榮。
而導致這種困局的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幾個問題,設備笨重、視覺疲勞、內容生態匱乏、使用場景單一、價格昂貴,就是上面的因素:巨頭們一開始采用的科幻式炫技的宏大敘事,極大的拉高了市場和用戶對MR設備的期待。
炫技敘事的好處是能夠很好的調動市場和用戶的情緒,但也容易被反噬。特別是技術理想和現實需求錯位的情況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vivo Vision出現了。
和巨頭們開始的宏大敘事不同,vivo Vision一開始就以務實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在筆者看來,在當前境況下,這種務實和“不同”其實比蘋果們的宏大敘事更重要,堪稱MR行業“概念過熱,落地過冷”困局的一劑解藥。
來看看vivo是怎么做的吧。
上面我們知道,vivo不僅對vivo Vision做了輕量化與佩戴優化、還自研了Android XR系統,還通過手機PC聯動破局"內容荒。事實上,為了把用戶對MR的認知拉回正軌,vivo還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vivo Vision采用的非市售、純線下體驗模式。當前,vivo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3城設置體驗區,用戶無需承擔購買風險即可感受雙目8K畫質與26個自由度手勢操控。這種“先嘗后買”模式,本質是以用戶反饋替代實驗室假設,將真實場景中的佩戴舒適度、眩暈反饋納入快速迭代體系。
再比如,vivo Vision發布會明確標注“支持部分手機拍攝的空間視頻”,而非鼓吹萬能沉浸體驗。這種克制源于對MR技術現狀的清醒認知——現階段的核心價值在于場景適配,而非虛擬世界重建?。
還有在內容和場景打造上,vivo手機/電腦無線閃投(實測《原神》延遲可控)的差異化策略,將成熟內容生態快速遷移至MR場景,實現了跨平臺互聯。
然后是價格,如前文所言,若最終定價如預測,vivo Vision將擊穿MR設備“極客玩具”的刻板印象,成為推動MR普及的強勁動力。
這就是vivo Vision,它或許不夠“顛覆”,但它正在卸下MR行業長期背負的技術包袱,并通過產業“共研”,推動MR、機器人生態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