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工業軟件已悄然完成從通用工具到垂直行業 “戰略武器” 的蛻變。特別是在汽車與航空這兩大高端制造領域,工業軟件的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效率提升,成為關乎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關鍵要素,一場圍繞工業軟件的攻堅戰正在激烈展開。
汽車工業:電動化與智能化的 “雙螺旋” 挑戰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帶來了電動化與智能化的 “雙螺旋” 挑戰,也讓工業軟件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研發環節,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的研發周期大幅縮短至 12 - 18 個月,傳統 CAD/CAE 工具難以滿足實時仿真需求。比亞迪率先行動,采用華為云工業仿真平臺,成功將電池熱管理仿真效率提升 40%。高效的仿真助力比亞迪在產品研發上快人一步,支撐其 2024 年全球銷量突破 500 萬輛大關,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隨著 “軟件定義汽車(SDV)” 理念的興起,智能駕駛算法開發成為關鍵。雖然過去依賴 Matlab/Simulink 等國外工具,但國產替代已邁出堅實步伐。中望 SimAI 通過集成機器學習模塊,實現 ADAS 系統開發周期壓縮 30%,憑借出色的性能被蔚來、小鵬等知名車企納入供應商名單,打破了國外工具在這一領域的長期壟斷。
在產業鏈協同方面,特斯拉 “一體壓鑄” 工藝對模具設計與工廠生產線的聯動提出了極高要求。樹根互聯根云平臺發揮橋梁作用,打通設計端(CATIA)與制造端(MES),幫助國內零部件廠商解決協同難題,將良品率提升至 99.2%,有效保障了汽車生產的質量與效率。
航空制造:高精度與國產化的 “生死競速”
航空制造以高精度著稱,工業軟件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國產化進程也在加速推進。
C919 機翼碳纖維復材部件加工誤差需小于 0.01mm,傳統 CAM 軟件難以滿足如此高精度的要求。數碼大方 CAXA CAM 憑借自適應算法脫穎而出,將某航空企業復材利用率從 65% 提升至 92%,單機型成本下降 2700 萬元,不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還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為航空制造帶來顯著經濟效益。
民航適航審定長期依賴美國 ACUMEN 等軟件,中國商飛聯合安世亞太開發國產適航仿真系統,實現了重要突破,使 CR929 機身強度測試周期從 18 個月縮短至 10 個月,加快了國產飛機的研發進程,為國產飛機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飛集團借助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全球 2000 余家供應商的實時數據互通,零件交付準時率提高至 98.5%,有力支撐了殲 - 20 的量產提速,保障了國防裝備的生產供應。
未來趨勢:垂直深耕與生態裂變
展望未來,工業軟件在汽車和航空領域將呈現垂直深耕與生態裂變的趨勢。
在汽車領域,軟件將向 “車 - 路 - 云” 一體化工具鏈演進,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開發套件就是典型代表,通過整合多方面資源,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解決方案。航空領域則聚焦 “材料 - 工藝 - 認證” 全鏈路國產替代,進一步提升國產航空工業軟件的競爭力。
開源生態正在重構競爭規則。華為在 2024 年開源 MindSpore 工業算法庫,吸引 30 余家車企共建智能駕駛模型社區,打破了海外廠商在生態上的壟斷,為國內工業軟件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隨著各企業和機構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工業軟件在汽車、航空領域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兩大行業邁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九河云以"技術+生態"雙輪驅動,為制造業提供全周期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聯合華為及國產ISV廠商,為企業精準匹配CAD/CAE/EDA等國產工業軟件替代方案,實現智能設計、生產流程優化及管理系統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