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對比
-
Sub-Pixel(空間域HDR)
? 核心機制:在單個像素內集成一大一小兩個子像素(如LPD和SPD),利用其物理特性差異(靈敏度、滿阱容量)同時捕捉不同動態范圍的信號。
? 大像素(LPD):靈敏度高,適合暗光場景,但飽和容量低;
? 小像素(SPD):靈敏度低,但飽和容量高,可捕捉高光細節。
? 電路設計:通過轉換增益控制(CGC)和浮動擴散(FD)電容切換,分別讀取不同子像素的信號。例如,索尼IMX490通過快速時序控制實現LPD和SPD的電荷分離與同步讀出。
? 動態范圍擴展:結合雙轉換增益(DCG)技術,單幀即可實現4次曝光(如SP1H、SP1L、SP2H、SP2L),動態范圍可達120dB以上。 -
DOL(時間域HDR)
? 核心機制:通過行交織(Line Interleaving)分時輸出不同曝光時間的圖像(如長、中、短曝光),縮短幀間間隔至微秒級(傳統多幀間隔為毫秒級)。
? 曝光時序:逐行交替執行長曝光與短曝光,如第一行長曝光后立即讀取并開始短曝光,后續行依次循環。
? 動態范圍擴展:通過曝光比(如16:1)擴展動態范圍,每增加一檔曝光比(16倍)可提升4bit動態范圍,多幀疊加后可達24bit。
? ISP協同:依賴后端ISP進行多幀對齊與融合,但需較大行延遲緩沖區(Line Delay Buffer)處理未對齊的行數據。
二、核心差異
維度 | Sub-Pixel(空間域) | DOL(時間域) |
---|---|---|
物理基礎 | 基于像素內子結構的空間分割(硬件級) | 基于時間分段的曝光時序控制(算法級) |
動態范圍來源 | 大小像素靈敏度差異 + 轉換增益切換 | 多幀曝光時間差異 + 行交織縮短間隔 |
時間同步性 | 完全同步:所有信號在同一時刻采集 | 準同步:行間間隔微秒級,仍有運動殘影 |
運動偽影 | 無(同一時刻數據) | 可能殘留(如高速運動物體) |
LED頻閃兼容性 | 支持(單幀覆蓋完整光周期) | 易受頻閃干擾(短曝光可能錯過光脈沖) |
分辨率損失 | 無(保留原始分辨率) | 無(傳統BME-HDR可能損失分辨率) |
硬件復雜度 | 高(需特殊像素結構 + 復雜電路設計) | 較低(依賴時序優化 + ISP算法) |
成本 | 高(制造工藝復雜,如索尼IMX490) | 較低(成熟工藝,如監控相機廣泛應用) |
三、應用場景與優化方向
-
Sub-Pixel的適用性
? 車載ADAS:需高動態范圍(≥120dB)且無運動模糊,如LED交通燈識別、隧道出入口場景。
? 低光環境:大像素的高靈敏度優勢顯著,如夜間監控或弱光攝影。
? 未來趨勢:結合DCG技術進一步提升動態范圍(如索尼Sub-Pixel+DCG實現單幀24bit)。 -
DOL的適用性
? 監控與視頻HDR:支持高幀率(如60fps)輸出,適合實時性要求高的場景。
? 成本敏感領域:消費級手機(如IMX766)和工業檢測設備,平衡性能與成本。
? 優化方向:虛擬通道技術(索尼第二代DOL)減少ISP帶寬壓力,提升最大曝光比。
四、技術挑戰與取舍
-
Sub-Pixel的權衡
? 優勢:徹底消除運動偽影,完美兼容LED頻閃場景;
? 劣勢:制造成本高(需深槽隔離、復雜電路),且小像素的噪聲水平較高。 -
DOL的取舍
? 優勢:技術成熟,適配現有ISP流水線;
? 劣勢:動態范圍提升依賴多幀疊加,易受SNR Drop影響(HDR合成區間噪聲顯著)。
總結
Sub-Pixel與DOL分別代表了空間域和時間域HDR技術的兩種范式:
? Sub-Pixel通過硬件創新實現單幀全同步,適合車載等高動態、高可靠性場景;
? DOL通過時序優化實現準同步多幀融合,在成本和實時性上更具普適性。
未來技術演進可能趨向空間-時間混合方案(如Sub-Pixel+多幀曝光),以平衡動態范圍、噪聲與運動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