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信息網山東訊(張春兄、馮愛云)?“……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堅守共產黨員的使命,他們就是濼口九烈士的孫善師孫善帥兄弟!”6月28日,對于山東省著名烈士孫善師孫善帥故居來說,又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在喜迎“七一”建黨103周年之際,故居新增添的部分兩位烈士曾經的母校——臨沂省立五中(現臨沂第一中學)黨史資料正式亮相;山東知青協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中國廣電山東網絡有限公司蘭山區分公司“黨性教育基地”同時掛牌;義堂鎮朱保中心小學河南聯小校長張樹森帶領少先隊員們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并為兩位英烈專門排練了詩朗誦。
橋西村黨支部書記孫啟田介紹了烈士故居的籌劃、修繕、迎接英靈回歸,以及故居布展情況。中共臨沂市蘭山區委宣傳部宣講團成員、烈士故居恢復修繕布展指導顧問、沂蒙精神宣講員尹志林向大家講解了“一門雙杰”孫善師、孫善帥“兄弟齊革命、濼口共就義”的革命事跡,以及臨沂革命先驅孫金宣和濟南濼口九烈士的革命事跡。
臨沂省立五中,成立于1903年間(光緒二十九年),開始為學堂,1914年改為“山東省五中學校”,1928年12月,改為“山東省立第五中學”。學校培養了很多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一度成為了革命思想的傳播中心,魯中南人皆把省立五中為魯南最高學府,是愛國反帝思想的重要傳播地,孫善師、孫善帥兩兄弟先后就讀于該校。
1931年春,在孫善師的指導下,成立了以劉盛華為書記的中共臨沂省立五中支部。“九·一八”事變后,孫善師和劉盛華發展了臨沂第三鄉村師范學校趙昭等人入黨,繼而在省立第三鄉師村師范建立了以趙昭為書記的中共三鄉師支部。新中國成立后,大批五中和第三鄉師黨支部培養發展的共產黨員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山東知青協會副會長何彥軍的母親何秀芝,就是1931年11月在省立五中讀書時加入的中國共產黨。何秀芝五中畢業后,聽從組織安排從事教師工作,秘密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多所學校的校長。曾與孫善師、孫善帥烈士的母親張炳嗣老人交往甚密。
故居新增展出的臨沂省立五中黨史資料、圖片和張炳嗣老人的照片等物品,均是何彥軍、孔慶理兄弟免費提供的。
截至目前,孫善師孫善帥故居除了展示兩位烈士事跡外,還介紹了劉之言和中共魯南第一支部、臨沂革命先驅孫金宣、濟南濼口九烈士、臨沂省立五中和省立第三鄉師的革命事跡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