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衡量經濟發展現代化、國際化、高端化的重要標志。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產業,也是未來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產業。
一、概念
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是從服務功能角度對服務業進行的一種分類。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至今國際上仍未形成統一認識。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理解為一種中間服務部門,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的生產活動提供服務;而生活性服務業提供的服務主要用于居民最終消費。
2014 年和 2015 年,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 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5 號), 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的重點發展領域,為正確理解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概念和內涵提供了國家視角。
以國家文件為基礎,國家統計局制定了《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生活性服務業統計分類》,為開展相關產業統計工作提供了依據。目前,生產性服務業涉及16 個國民經濟行業門
類,348 個行業小類,主要包括:批發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生態環保和環境治理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涉及 13 個行業門類,288 個行業小類,主要包括: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旅游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
分類標準中,有 76 個行業小類既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又屬于生活性服務業,29 個行業小類部分活動屬于生產性服務業,59 個行業小類部分活動屬于生活性服務業,這些行業是開展統計監測工作的重點難點。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帶有公共服務性質的行業,如:氣象、地震、海洋、測繪等專業技術服務,環保監測服務,水污染、大氣污染、固定廢物、危險廢物、放射性廢物治理服務,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第二類具有同時為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特點。如:鐵路、公路、水上、民航的旅客運輸;快遞服務及其上下游的包裝服務、裝卸搬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中的固定電信、移動電信服務、互聯網接入及相關服務; 金融業中的貨幣銀行服務、保險服務;商務服務業中的法律服務、咨詢服務、安全服務等;住宿和餐飲業中的旅游飯店、一般旅館、正餐服務、小吃服務、餐飲配送服務;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中的汽車、計算機和辦公設備的修理和維護,建筑物清潔服務;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培訓服務等。
### 二、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有效激發內需潛力、帶動擴大社會就業、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引導企業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進一步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加快實體經濟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促進我國產業逐步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生活性服務業領域寬、范圍廣,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增加服務有效供給,擴大服務消費需求,提升服務質量水平,可以進一步鞏固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提高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而推動人民生活消費方式由生存型、傳統型、物質型向發展型、現代型、服務型轉變。
三、統計方法
目前,國家統計局正在研究制定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統計監測方法。未來,普查年度,將以普查數據為基礎,確定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名錄庫, 開展全產業統計監測;常規年度,以國家統計局“一套表”調查數據為依托,對重點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企業開展監測。從世界范圍看,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一般占 GDP 總量的 70% 以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到 GDP 比重的40%—50%。2019 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僅53.9%,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空間十分巨大。
四、相互關系
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相互聯系、相互交叉,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一個行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服務形式、服務對象改變而發生變化。比如郵政業,改革開放前及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間,以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傳統郵政業務為主。電子商務興起后,個人快遞業務收入占郵政業務總量比重快速上升,并超過 50%,現今郵政業主要為居民生活提供服務。所以要科學、理性、辯證地看待相關統計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