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行業作為能源與工業原料的核心供給端,長期面臨 “安全生產壓力大、人工效率低、技術落地難” 等痛點。隨著 AI 大模型與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智慧礦山已從 “政策引導” 邁入 “規模化落地” 階段。本文基于 AI 大模型智慧礦山行業解決方案,從政策背景、業務框架、核心痛點解決、技術底座及落地案例等維度,拆解礦山智能化轉型的路徑與實踐,為行業技術從業者提供參考。
一、礦山業務轉型框架:“3 領域 + 2 核心”
礦山智能化需圍繞 “生產、經營、支撐” 三大領域,以 “安全(生產前提)” 和 “效率(核心目標)” 為核心,構建全鏈路智能體系,具體拆解如下:
二、核心痛點攻堅:兩大關鍵場景的 AI 解決方案
礦山行業的痛點集中在 “安全生產” 與 “輔助運輸調度”,二者直接影響礦山的生存底線與運營成本。AI 大模型通過 “多模態感知 + 智能分析 + 閉環管理”,實現從 “被動應對” 到 “主動預防” 的轉變。
1. 安全生產場景:破解 “人、設備、環境” 三不難題
(1)行業痛點:“難覆蓋、缺監工、查不準”
?90% 以上的煤礦安全事故源于 “疏忽與違規”,核心是 “人、設備、環境” 的 “三不” 管理漏洞(人的不安全行為:未戴安全帽、吸煙;設備的不安全狀態:車輛超速、皮帶堆煤;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井下火焰、煙霧);
?礦井巷道長達數十公里,人工監控 “盯不過來”,大量攝像頭淪為 “事后取證工具”,無法實時預警;
?年輕人下井意愿低,從業人員流失加劇,傳統 “人管人” 模式效率低下。
(2)AI 解決方案:多級管控 + 多模態 AI 分析
構建 “集團 - 礦級 - 邊緣” 三級安全生產管理平臺,融合視覺、紅外、振動等多源數據,實現 “實時監測 - 智能預警 - 閉環處置” 全流程自動化:
?核心能力:
a.多模態 AI 模型庫:覆蓋 行業專屬模型(如掘進支護未到位識別、皮帶異物檢測、井下火焰預警);
b.預警一張圖:實時展示安全指數趨勢、預警類別排名、風險等級占比,支持分級推送(秒級響應);
c.人機協同巡檢:結合智能安全帽、巡檢機器人、無人機,實現 “人工 + 機器” 聯動,巡檢覆蓋范圍提升 50%,隱患發現時間縮短至秒級。
2. 輔運智能調度場景:降本增效的核心抓手
輔助運輸是礦山運營的 “血脈”,涉及礦車、人員、物料的協同,傳統人工調度存在 “路徑不合理、供需不匹配、成本高” 等問題。
(1)AI 解決方案:“AI 輔運大腦 + 全要素管控”
基于 “展示層 - 應用層 - 平臺層 - 模型層 - 硬件層” 五級架構,以運籌優化與機器學習模型為核心,實現運輸資源最優配置:
?核心技術:
d.智能調度模型:包括車輛調度優化模型、路徑規劃模型、突發任務處理模型,通過抽象數學建模(定義變量、目標、約束)求解最優解;
e.全要素數據融合:整合車輛定位、駕駛員數據、地圖信息、物料需求,實現 “運輸供需精準匹配”;
f.車路協同:改造井下通訊設施,支持礦車無人駕駛、交通信號燈智能控制,減少人為操作失誤。
四、技術底座:支撐智慧礦山落地的 “四大支柱”
礦山智能化需依托穩定、高效的技術底座,涵蓋 “云智一體、數據融合、敏捷開發、時空管理” 四大能力,為上層應用提供支撐。
1. 云底座:邊云協同的 IT 基礎設施
構建 “集團專有云 - 企業云 - 邊緣云” 三級云架構,實現 “核心業務穩態運行 + 邊緣業務實時響應”:
?邊緣層:部署邊緣工作站、加速卡,處理井下實時數據(如設備振動、視頻流);
?云層:部署 AI 算力資源池(GPU、異構芯片),支持分布式訓練與推理加速;
?網絡層:通過專線 / SD-WAN 實現礦區間高速互聯,保障數據傳輸穩定。
2. 數據中臺:構建礦山數據資產
匯聚生產、經營、安全等全業務數據,實現 “數據采集 - 建模 - 開發 - 分析” 全流程低代碼化:
?核心能力:向導式數據采集、可視化建模、拖拽式 ETL、智能問數(如 “查詢青海省各市銷售額占比”“查看 X 設備庫存”),降低業務人員使用門檻。
3. 低代碼開發平臺:敏捷響應業務需求
低代碼平臺通過 “組件化拖拽” 實現 “分鐘級開發”:
?內置百余款組件(如表單、圖表、地圖),業務人員無需代碼基礎即可搭建應用(如設備巡檢單、生產報表),消除數據孤島。
4. GIS 平臺:時空大數據管理
基于高精度地圖與實時定位,實現礦山 “運前規劃 - 運中導航 - 運后分析”:
?覆蓋貨車導航、地址標準化、軌跡分析等能力,支持井下 / 廠區內精準導航。
五、礦山大模型:從 “工具” 到 “專家” 的跨越
AI 大模型并非 “空中樓閣”,而是深入礦山具體場景,實現 “人機交互從 GUI 到 CUI(自然語言交互)” 的轉變,典型應用包括:
?電運維:解答電力運維問題(如 “漏電電流如何形成”),提供維修視頻指導,自動識別設備故障并執行變電所操作;
?調度助手:語音調用生產數據(如皮帶運輸、采掘數據),自動生成日報 / 月報,協助下發調度指令;
?數字專家:提供安全規程問答、設備故障處理知識,成為 “隨身技術顧問”,降低對資深專家的依賴。
六、落地案例:煤礦作業過程安全監測
煤礦此前已接入工業視頻,但依賴人工監控,異常事件需 “事后回放取證”,無法及時處置。通過部署 AI 解決方案:
?構建 “礦區 - 工段 - 設備” 三級安全管控體系,接入護幫支護檢測、皮帶智能分析、罐籠人員行為檢測等模型;
?實現 “異常秒級預警”,如皮帶堆煤、風門異常狀態實時推送至調度室,處置效率提升;
?智能配電室、打鉆行為檢測等場景實現無人化監控,減少下井人員 。
七、總結與展望
礦山智能化是 “政策驅動、技術賦能、業務牽引” 的綜合工程,AI 大模型的價值在于將 “碎片化的技術能力” 整合為 “全鏈路的智慧方案”,解決 “安全、效率、成本” 三大核心痛點。未來,隨著國產化技術的成熟、大模型場景化能力的深化,礦山將逐步實現 “全場景無人化、全流程智能化、全要素綠色化”,成為工業智能化轉型的標桿領域。
對于技術從業者而言,礦山智能化既需要 “懂技術”(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也需要 “懂業務”(開采、運輸、運維),唯有 “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才能讓智慧礦山真正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