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應用實例
5.1 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
5.1.1 規劃設計流程
5.1.2 創建模型庫
5.1.2.1 設備模型庫
設備模型庫基于組織內實際使用的設備型號進行構建,主要包含以下對象類型:機柜、網絡設備、板卡、組合模型。
- 設備屬性字段:除系統保留字段(詳見六、附錄“6.3 系統保留字段”)外,支持根據組織的實際管理需求自定義擴展。所有自定義字段需通過統一的字段管理功能進行配置,以確保模型庫中所有設備模型的字段定義一致。
- 設備分類與型號命名規則:設備分類代表具有相同特征的一類設備(如‘核心交換機’)。型號則代表該類設備下的一種具體配置(如‘S6850-48S6Q-H’)。分類與型號名稱必須在系統內保持唯一,系統強制校驗,禁止重復創建。
? 端口命名規則:端口名稱用于在拓撲連接、監控及數據導出時唯一標識一個端口。其命名遵循以下組合規則:
有插槽設備: {接口帶寬}{插槽編號}/{子卡編號(如無則為0)}/{端口編號}
無插槽設備: {接口帶寬}{端口編號}
*(注:接口帶寬(如10GE、GE、25GE)為端口屬性字段值,而非端口名稱本身的一部分,系統在生成顯示名稱時自動組合。上述示例‘10GE1/0/1’為組合后的顯示效果。)
5.1.2.1 線纜模型庫
建議修改為: “基于組織內的常用型號構建線纜模型庫,主要包含以下類型(示例):
光纖跳線: 如 LC-LC-OM4-2
MPO預端接光纜: 如 MPO-MPO-OM4-8, MPO-MPO-OM4-12等銅纜跳線: 如 RJ45-RJ45-CAT6, RJ45-RJ45-CAT6A”
- 線纜屬性字段:除系統保留字段外(詳見六、附錄“6.3 系統保留字段”),支持根據組織的實際管理需求自定義擴展。所有自定義字段需通過統一的字段管理功能進行配置,以確保模型庫中所有線纜模型的字段定義一致。
- 線纜分類與型號命名規則:線纜分類代表了一類線纜,每一種型號的線纜代表了一種規格,分類與型號名稱必須在系統內保持唯一,系統強制校驗,禁止重復創建。
線纜的寬高: 線纜模型的截面尺寸(直徑)設置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3D仿真中橋架/線槽的容量計算。須按照線纜粗細進行設置。
5.1.2.2 模板庫
用戶可將成熟的、常用的場景(例如,包含標準圖框、常用的機房布局)保存為模板。當需要創建新場景時,可直接從模板庫中選用,一鍵生成初始框架,極大地統一了視圖規范并提升了設計效率。
5.1.3 創建拓撲
根據項目規劃需求,將項目的網絡拓撲按業務面拆分成不同的邏輯劃分,通過生成與批量連接等功能,高效完成各業務拓撲內的設備互聯設計。
5.1.3.1 生成
1.創建基準模板設備: 在拓撲中創建第一臺設備,并詳細配置其板卡模塊。
2.應用命名規范: 為該設備設置一個規范的名稱,名稱應包含機房、角色、型號、序列號等關鍵信息(示例:CSM-SPINE-16800-001-001)。
3.批量生成設備: 使用系統提供的基于模板批量生成功能,快速創建剩余所需設備。系統將自動復制基準設備的板卡配置,并按序生成后續設備的名稱(如CSM-SPINE-16800-001-002…)。
5.1.3.2 批量連接
完成設備生成后,可通過“批量連接”功能,快速創建設備之間的物理線纜。連接完成后須核對:線纜總數、設備端口連接等信息是否完全正確。核對時可利用“數據”-“編輯表”或“對端分析”等功能進行快速校驗。
批量連接完成后通過數據->編輯->批量修改->修改線纜所屬業務面,以便導出不同業務面的sheet表格。
5.1.3.3 自動布局
應用拓撲布局算法,對網絡拓撲結構進行自動排列,使拓撲結構更規范簡潔易讀。
5.1.4 建模機房
5.1.4.1 導入CAD圖紙
選擇“視圖”-“場景”-“2D平面圖”->選擇現有的CAD圖紙->創建新的機房場景。
首務必確保導入的圖紙比例尺設置正確。該圖紙僅作為建模的底圖參考,工作的核心是保證模型尺寸的準確性,無需花費精力處理圖紙本身的視覺整潔度與無關細節。
5.1.4.2 創建墻體
參照導入的CAD圖紙創建機房墻體、柱子、門等機房建筑元素。
5.1.4.3 生成機柜
參照導入的CAD圖紙平面布局,生成對應數量的機柜,機柜名稱示例:IT301-A-01(機房名稱-列名-機柜編號)。
5.1.4.4 創建橋架
參照導入的CAD圖紙平面布局,創建對應尺寸的橋架,同時根據橋架實際高度設置安裝高度屬性值(選擇橋架->右鍵“屬性設置”->找到“安裝高度”->填入值->完成),橋架名稱示例:L1-001、安裝高度2800mm。
5.1.5 上架設備與線纜
依據網絡拓撲圖,將已規劃的設備,上架到指定機房內相應機柜內。
依據網絡拓撲圖,將已規劃的連接線纜,布放并端接到指定機房內相應機柜的設備上。具體實施時,需嚴格根據設計文檔選擇以下兩種方式之一:1) 設備直連; 2) 通過配線架(對于光纜連接,即指ODF)跳接。
上架完成需驗證拓撲內的設備與線纜數量,是否與在機房內操作上架設備與線纜數量一致。可通過頁面下方的數量進行快速核對。
5.1.6 線纜敷設
將機房內的線纜敷設到橋架。
如自動敷設結果不能完全滿足設計要求,可以通過手動敷設調整。
5.1.7 仿真驗證
5.1.7.1 機柜容量仿真分析
5.1.7.2 橋架容量仿真驗證
分析橋架容量是否超標,如果線纜占用超出容量限制,可以通過手動敷設調整線纜路由。
5.1.8 輸出清單
將設計數據導出為EXCEL表格,導出表的數量與格式根據各組織設計輸出要求會有不同。
5.2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運維管理
5.2.1 資產
-
設備ID生成資產二維碼
-
屬性自定義資產信息
-
導出資產報表
導出EXCEL格式資產報表,格式可根據項目實際需求定制。
5.2.2 容量
分析——機柜分析,從多維度對機房機柜容量進行統計分析。
5.2.3 變更
參照數據中心規劃設計流程。
5.2.4 能耗
通過監測擴展模塊實時采集設備實時功率數據到設備屬性“峰值功率(W)”。也可以按機柜或列來采集數據到機柜或列頭柜。
5.2.5 環境
通過集成研華ECU-1051網關,采用Modbus協議采集溫濕度傳感器、空調等環境監測控制設備數據到監測擴展模塊,實現環境數據的實時監測與現場控制。
5.2.6 電力
通過集成研華ECU-1051網關,采用Modbus協議采集配電設備、UPS等電力設備數據到監測擴展模塊,實現電力數據的集中實時監測與現場控制。
5.2.7 鏈路
實現數據中心機房布線與鏈路的設計、查詢、分析管理。
5.2.8 安全
- 監控接入
通過對象——屬性設置——交互——打開視頻可以對接RTSP視頻流。 - 門禁接入
可以對接常見各種提供API接口的門禁系統實現對門禁狀態監測與人員進出的監測。
5.2.9 可視化
實現從園區-建筑-樓層-機房-機柜-設備-板卡-線纜的2D/3D可視化。
5.2.10 報表大屏
系統內置部分標準大屏,也可以根據項目實際定制化大屏。
5.3 光纖網絡管理
室外光纖網絡項目運營管理流程如下:
5.3.1 規劃
5.3.1.1 設置地圖
根據資源管理區域、設置合適的地圖區域(地圖層級和地圖中心點)。
5.3.1.2 規劃線資源
根據實際計劃,參照GIS地圖經緯度規劃管段、光纜路由;估算項目投資成本。
5.3.1.3 KML/KMZ導入
針對現有資源可采用RTK設備精準采集生成KML/KMZ數據后導入系統。
5.3.2 設計
5.3.2.1 設計點資源
自動或手動創建管井、標石、熔纖包、光交箱等點資源。
5.3.2.2 生成柵格子孔
通過生成功能管段定義柵格子孔。
5.3.2.3 穿纜
通過敷設將光纜自動或手動敷設到柵格子孔。
5.3.2.4 成端接續
對光纜纖芯成端接續定義光纖鏈路。
5.3.3 建設
框選設計資源對象導出數據與圖紙,支持導出EXCEL、PNG、DXF、NVL等格式,為項目建設提供設計數據。同時對現場進度進行跟蹤,實時設計更新數據。
5.3.4 運維
通過鏈路、最優路徑、容量等功能分析為業務開通、擴容、排障提供數據支撐。
5.4 監控告警運維管理
5.4.1 安裝部署監測模塊
詳見“部署運維手冊”。
5.4.2 設置IP地址
通過IPAM管理為監測對象分配IP地址。
5.4.3 配置監測模板
通過屬性設置的“監測類型”為監測對象選擇監測模板,如果是大量設備可通過批量修改屬性進行批量設置。
5.4.4 設置告警級別
根據實際告警類別需求設置告警級別。
5.4.5 實時監控對象
通過實時監測功能監測網絡管理對象指標;通過遠程控制下發指令功能遠程控制對象。
5.4.6 查看分析告警
5.5 綜合布線的規劃設計
5.5.1 場景搭建
導入建筑立面圖->創建樓層對象->導入樓層平面圖。
5.5.2 工作區規劃
生成工作區信息面板->生成橋架。
5.5.3 樓層配線間規劃
創建樓層配線間機柜->根據信息點數量設計配線架與交換機;定義配線架端口名稱與信息面板端口名稱一致。
5.5.4 水平線纜連接
通過同名連接創建水平線纜->敷設線纜到橋架。
5.5.5 總配線間設計
設計總配線間機柜、配線架、交換機。
5.5.6 干線連接
在樓層配線架與總配線架之間建立光纜連接,然后通過成端功能進行纖芯與配線架的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