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上云”幾乎成為所有企業的必答題。
然而,在實際落地中,很多企業發現:總部上云容易,分支上云卻困難重重。
不是網絡體驗不穩定,就是合規風險頻出,要么就是成本失控。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業對分支上云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以為 VPN 就能解決一切
很多企業習慣用 VPN 來連接分支與云資源,認為既經濟又通用。
但在云環境下,VPN 很快暴露出問題:
??對視頻會議、實時交易等高敏感應用,延遲和抖動難以保證;
??大規模分支接入時,VPN 運維復雜,故障排查困難;
??安全粒度粗放,缺乏精細化的訪問控制。
糾正方案:
? 將?VPN?作為 補充手段,而非主要連接方式;
? 對關鍵應用流量,優先通過 SD-WAN 或云專線保障低時延和穩定性;
??安全上引入零信任模型,對用戶、設備、應用多維度校驗。
誤區二:只考慮“能上云”,忽略“連得好”
不少企業把重點放在應用遷移到云,而沒有規劃分支如何訪問云。
結果常常出現:
??應用已經遷上去,但分支用戶打開慢、體驗差;
??跨境訪問云應用,延遲過高甚至無法合規;
??網絡出口沒有優化,造成鏈路擁塞。
糾正方案:
? 把“上云”和“上好云”分開考慮,應用在云上,網絡要匹配;
? 在網絡架構中引入就近出口、智能調度,避免所有流量都回流總部;
? 對跨境業務設計?合規可審計的通道,同時部署加速節點。
誤區三:盲目依賴專線,忽略成本與敏捷性
部分企業為保證體驗,選擇大量采購專線,讓每個分支都通過專線接入云。
短期看,體驗確實改善,但問題隨之而來:
??成本高企,CAPEX/OPEX 壓力大;
??新增分支從申請到開通,周期長,錯過業務窗口;
??在突發流量情況下,專線也會出現瓶頸。
糾正方案:
? 采用?多鏈路混合接入,把專線、寬帶、4G/5G 等組合起來;
? 使用?SD-WAN 智能分流:關鍵流量走專線,非關鍵流量走經濟鏈路;
? 通過聚合方式提升帶寬彈性,降低對單一路徑的依賴。
誤區四:只看網絡,忽略合規與審計
近年來,跨境數據傳輸和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不斷收緊。
一些企業分支直接走公網加速,雖然速度快,但存在合規隱患:
??無法追蹤敏感數據流向;
??缺少審計記錄,一旦被監管抽查,代價高昂。
糾正方案:
? 把合規要求納入網絡設計,而不是事后補救;
? 對跨境流量進行分級分類:敏感數據必須走可控、可審計的通道;
? 與法務、合規部門建立協同機制,把網絡策略與合規清單綁定。
誤區五:忽視運維復雜度
隨著分支數量增多,很多企業還沿用傳統的?多廠家 + 多設備 + 人工排障?模式。
結果往往是:
??出現故障時定位緩慢,業務中斷時間長;
??配置更新依賴人工逐點操作,效率低;
??管理層無法量化網絡是否“好用”。
糾正方案:
? 引入統一管控平臺,把所有分支、云出口、總部接入點納入一個面板;
? 支持可視化監控與遠程編排,縮短故障恢復時間(MTTR);
? 把網絡運行數據轉化為 KPI,例如應用可用率、延遲改善幅度、鏈路成本占比。
分支上云,不只是“能連”這么簡單。
如果不糾正這些常見誤區,企業就會在體驗、成本、安全、合規上頻頻踩坑。
正確的做法是:
??技術上,用 SD-WAN + 多鏈路混合接入 + 統一管控;
??管理上,把合規和可量化指標納入網絡改造的規劃。
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做到從“能上云”到“上好云”,讓分支網絡成為業務增長的助推器,而不是成本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