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九九零七八八三
一、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從采集到銷毀的閉環防護
整合系統的核心風險之一是數據泄露或篡改(如設備控制參數、建筑安防布局、人員動線數據),需覆蓋數據流轉的每個環節:
1. 數據采集階段:源頭安全管控
邊緣設備安全:傳感器、網關等邊緣采集設備需具備身份認證功能(如采用唯一設備 ID + 密鑰登錄),禁止未授權設備接入;同時關閉冗余端口(如 USB、Telnet),防止物理劫持或固件篡改(可通過 OTA 加密升級固件,修復漏洞)。
敏感數據過濾:對采集數據進行分類分級,例如:
核心數據(設備控制指令、消防點位坐標):全程加密;
隱私數據(監控畫面、人員考勤關聯的空間位置):采集時自動脫敏(如模糊處理監控中無關人員面部,隱藏非必要的空間細節);
非敏感數據(環境溫濕度):可采用常規傳輸,但需記錄數據來源日志。
2. 數據傳輸階段:加密與完整性校驗
傳輸協議加密:
邊緣設備到本地服務器:采用MQTTs(加密版 MQTT)?或OPC UA Security(工業場景常用,支持證書認證),避免明文傳輸被竊聽;
本地系統到云端(如孿生模型渲染、仿真分析):采用HTTPS/TLS 1.3,并禁用弱加密算法(如 SHA-1、RC4)。
數據完整性保障:對關鍵數據(如設備故障報警、控制指令)添加數字簽名或哈希校驗(如 SHA-256),IBMS / 孿生平臺接收后驗證完整性,防止數據被篡改(例如攻擊者偽造 “火災報警” 指令觸發誤操作)。
優先級防護:對高優先級數據(如應急控制指令、報警信息)采用 “帶寬預留 + 優先傳輸” 機制,避免網絡擁堵導致關鍵數據延遲,同時防止低優先級數據擠占資源(如大量歷史能耗數據傳輸不影響實時控制指令)。
3. 數據存儲階段:分級加密與訪問控制
存儲加密:
本地存儲(IBMS 設備狀態、短期日志):采用磁盤加密(BitLocker/FileVault)?或數據庫透明加密(TDE),防止服務器物理被盜后數據泄露;
云端存儲(孿生模型文件、歷史運維數據):采用對象存儲加密(如 AWS S3 加密、阿里云 OSS 加密)?,模型文件(如 glTF、BIM 模型)需額外進行文件級加密(如自定義密鑰加密模型幾何數據)。
數據隔離:通過邏輯分區或物理隔離存儲不同敏感度數據,例如:
控制指令數據(核心):存儲在本地私有服務器,不接入公網;
孿生模型的非敏感幾何數據(如建筑外觀):可存儲在云端,但需與核心控制數據隔離。
數據銷毀:制定數據生命周期管理規則,例如:
臨時數據(如實時監控緩存):超時自動刪除;
廢棄數據(如舊版孿生模型、過期運維記錄):采用 “多次覆寫 + 物理銷毀”(本地磁盤)或 “云端數據徹底刪除 + 憑證留存”,防止數據殘留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