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I下一代數智平臺建設指南
- 一、生成式AI時代的五大數據挑戰
- 二、驅動Data+AI平臺建設的核心要素
- 主動選擇:構建競爭壁壘
- 被動應對:解決現有痛點
- 三、Data+AI平臺的六大關鍵能力
- 四、騰訊云Data+AI產品方案與實踐
- 1. 數據與AI協同層
- 2. 開發與治理層
- 3. 存儲與計算層
- 4. 安全與運維層
- 五、典型行業應用場景
- 六、未來趨勢:Data+AI平臺的演進方向
- 結語
在大語言模型(LLM)日益商品化的今天,企業的競爭焦點正從“模型競爭”轉向“高價值數據資產競爭”。Gartner指出,企業的關鍵差異不在于擁有多少數據,而在于擁有多少高價值且難以被復制的數據。然而,傳統數據平臺在應對生成式AI帶來的新型數據需求時,正面臨非結構化數據價值釋放、數據與AI協同壁壘、實時處理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戰。
一、生成式AI時代的五大數據挑戰
生成式AI的爆發推動企業從“部門割裂”走向“跨職能協同”,但數據層面的瓶頸日益凸顯,成為企業轉型的核心障礙:
-
非結構化數據價值沉睡
非結構化數據占企業數據總量的70%-90%,但傳統工具在元數據提取、智能分塊、向量化存儲等方面能力不足,難以支撐多模態AI應用。Gartner預測,到2027年,多結構化數據管理的IT支出將占數據管理總支出的40%。 -
數據到智能的轉化效率低下
數據團隊與AI團隊的工具鏈割裂,導致AI項目落地周期長達數周甚至數月。實驗室模型在真實業務場景中常因數據環境變化而“水土不服”,且跨平臺數據搬運消耗大量人力。 -
海量實時數據處理能力不足
客戶服務對話生成、金融秒級風控等場景對系統吞吐能力、實時性和擴展性提出極高要求,而傳統批處理架構難以支持流式數據的秒級響應。 -
數據治理與安全體系滯后
企業平均管理400+異構數據源,數據孤島嚴重,且靜態治理規則無法應對動態數據訪問需求。28%的企業因安全合規問題未啟用GenAI功能,20%因數據質量問題缺乏信任。 -
數據能力未實現全員普惠
業務人員因依賴IT團隊中轉數據需求而延誤決策,數據工程師被重復編碼工作拖累,運維團隊人力成本高企,組織效率難以提升。
二、驅動Data+AI平臺建設的核心要素
構建Data+AI平臺是企業應對上述挑戰的必然選擇,其驅動力可分為主動創新與被動應對兩類:
主動選擇:構建競爭壁壘
- 降低非必要成本:通過統一平臺減少部門重復建設,低代碼工具釋放技術人才聚焦高價值任務,降低跨部門協作內耗。
- 提升業務響應速度:數據與AI團隊在同一平臺協作,形成“數據支撐AI、AI增強數據管理”的良性循環,快速應對業務復雜性。
被動應對:解決現有痛點
- 強化數據治理:通過智能化手段治理非結構化數據,規避安全隱私風險,減少AI“幻覺”,提升用戶體驗。
- 平衡敏捷與成本:在GPU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實現業務價值快速迭代與投資效益的平衡。
- 自動化流程提效:結合生成式AI與元數據管理,自動化數據攝取、清洗等流程,減少人工干預。
三、Data+AI平臺的六大關鍵能力
企業構建數智平臺需具備以下核心能力,以支撐生成式AI時代的業務需求:
-
技術可組裝性
采用模塊化架構實現組件“可插拔”,支持靈活替換(如隨技術迭代更換存儲引擎)、動態擴展(集成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成本可控(避免架構推倒重來)。 -
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管理
覆蓋數據處理、模型構建、大模型訓練全流程,支持跨團隊協作,顯著縮短交付周期(從數月至數周),提升數據工程效率50%+。 -
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
統一管理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將文本、音頻、視頻等多模態數據轉化為機器可理解的“智能燃料”,支撐AI模型訓練與業務決策。 -
統一元數據驅動的治理
構建覆蓋數據質量、安全性、模型質量的治理框架,統一數據語義,明確責任權利,實現合規性與可追溯性。 -
自主代理分析(Agentic Analytics)
通過AI代理實現自動化數據清洗、動態血緣追蹤等功能,提升數據驅動決策的效率,例如自動修復缺失值、實時記錄數據流轉路徑。 -
云原生彈性架構
采用解耦的云服務架構,結合FinOps工具優化資源使用,支持多云部署與跨云數據合規,降低采購與運營成本。
四、騰訊云Data+AI產品方案與實踐
騰訊云基于上述能力框架,推出了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矩陣,助力企業落地數智平臺:
1. 數據與AI協同層
- WeData Agent:多智能體協作平臺,支持自然語言交互,業務人員無需SQL即可獲取洞察,數據團隊從“提取服務商”升級為“智能引擎建造者”。
- TCDataAgent:全托管數據分析智能體,整合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支持零售庫存預測、傳媒視頻檢索等場景,調用NL2SQL、AI Search等原子能力實現高效分析。
2. 開發與治理層
- WeData DataOps:自動化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400+異構數據源接入,通過可視化編排與智能代碼生成提升開發效率,降低故障定位時間。
- WeData MLOps:貫通數據-模型-服務全流程,支持模型版本管理、數據漂移監控,在電商推薦、信用評分等場景實現模型自動迭代。
3. 存儲與計算層
- TCLake:多模態數據湖服務,統一管理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及AI模型,支持批流一體處理,無縫對接Spark、Flink等引擎。
- Oceanus:流處理與AI深度融合,支持實時風控、動態推薦等場景,實現秒級響應,例如某銀行通過其將風險攔截響應從分鐘級壓縮至秒級。
4. 安全與運維層
- 天御大模型安全網關:防護提示詞注入、數據泄露等風險,支持多模型、高并發場景的全鏈路安全管控。
- TCInsight:大數據智能自治系統,通過AI Agent實現自動調優與成本優化,某客戶通過其減少4.81PB存儲占用,下線17個資源節點。
五、典型行業應用場景
Data+AI的融合已在多行業落地并產生顯著價值:
- 金融:實時風控場景中,通過流處理與AI模型動態分析交易特征,日均攔截量提升,誤判率降低;智能投顧基于市場情緒數據生成動態組合方案。
- 制造:生產線傳感器數據實時分析,識別設備異常并預警,供應鏈通過AI優化物流路線與庫存配置,降低運營成本。
- 醫療:多模態數據(影像、病理)輔助診斷,智能穿戴設備數據預警健康風險,傳染病傳播模型助力疫情防控。
- 零售:AI預測SKU出貨量,推薦系統基于用戶行為生成個性化內容,某零售客戶通過ChatBI實現“人人都是分析師”,一線業務響應效率提升。
六、未來趨勢:Data+AI平臺的演進方向
Gartner預測,到2028年80%的GenAI商業應用將基于現有數據管理平臺開發,數據與AI的融合將呈現三大趨勢:
- 數據管理生態融合:分散的工具將整合為統一數據生態,降低復雜性與集成成本,元數據管理與數據織物技術成為核心。
- 自然語言交互普及:自然語言成為數據交互的主要接口,推動數據民主化,非技術用戶可直接訪問數據。
- 代理型AI崛起:AI代理將重構軟件接口,通過多模態交互分解復雜任務,企業需建立適應性治理框架確保安全性。
結語
在生成式AI重塑生產力的時代,Data+AI平臺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載體。企業需以數據資產為核心,構建“可組裝、全鏈路、多模態、強治理”的數智平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先機。騰訊云憑借在大數據與AI領域的技術積累,為企業提供從數據接入到智能應用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實現數智化轉型的“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