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技術
internet接入方式:
ADLS技術:
能夠將不同設備的不同信號通過分離器進行打包之后再internet中傳輸,到另一端的分離器之后再進行分離。傳輸到不同的設備中去。
常見光纖接入方式

internet接入認證方式:PPPoE:先認證再接入網絡
典型:家用寬帶。
PPPoE協議原理:

PPPoE會話:

PPPoE三種報文

internet接入認證方式:Protal:先接入網絡,然后認證,再允許網絡通訊
典型:校園網
邏輯:先接入認證服務器,進行認證。只能訪問這個認證服務器的IP,即使訪問別的網頁,也會被強制跳轉。
NAT的概念及應用場景
為什么需要使用NAT技術:最開始使用來解決IP地址數量不夠的問題。于是將IP地址分為了公網地址和私網地址。因為公網地址不能再私網地址使用,私網地址不能再公網中使用。但又需要私網設備與公網設備通訊。那么就需要NAT技術進行公網地址和私網地址相互轉換。
NAT的作用:把數據包中的IP地址轉換成為另一個IP地址
注意點:
1.需要告訴路由器那個是連接外網的接口,那個是連接內網的接口。目的是:出入內網外網需要轉換的地址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轉源IP一個是轉目的IP
2.NAT與ACL的執行順序。(相對于設備的出入,不是內外網的出入)
在思科中:見圖1
在入方向,先進行ACL包過濾檢測,再進行NAT地址轉換。
在出方向,先進行NAT地址轉換,再進行ACL包過濾檢測。
在華為中:見圖2
在入方向,先進行ACL包過濾檢測,再進行NAT地址轉換。
在出方向,先進行ACL包過濾檢測,再進行NAT地址轉換。
圖一
圖二
NAT分類
動態NAT:只轉換IP地址,沒有節省公網IP地址。路由器的NAT地址轉換表內網設備上公網的數據流觸發形成的。
動態PAT:轉換IP地址和端口,節省公網IP地址。路由器的NAT地址轉換表由內網設別上公網的數據流觸發形成的。
靜態NAT:只轉換IP地址,沒有節省公網IP地址。路由器的NAT地址轉換表由管理員手工固定形成的
靜態PAT:轉換IP地址和端口,節省公網IP地址。路由器的NAT地址轉換表由管理員手工固定形成的
實驗:
出網路由器的配置:
1.配置兩個接口是外網接口還是內網接口
fa0/0:ip nat inside。
fa0/1:ip nat outside
2.使用ACL將需要上公網的IP進行過濾,允許通過,不上公網的就不允許通過。
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10.0 0.0.0.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20.0 0.0.0.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92.168.8.0 0.0.0.255
3.配置內網的經過ACL1過濾后的數據,轉換到fa0/1接口的IP地址,且帶端口(沒有后面那個overload就不帶端口)
動態NAT: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interface fa0/1
動態PAT: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interface fa0/1 overload
靜態NAT:Router(config)#ip?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92.168.30.3 ?55.0.0.9
靜態PAT:Router(config)#ip?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92.168.30.3 80 55.0.0.9?8888
3.1根據公網地址池,配置NAT
1.告訴NAT,公網地址池
ip nat pool A 55.0.0.5 55.0.0.8 netmask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A overload
4.清除NAT表(上面已經完成了,后面是一些其他命令)
#清除所有nat表
clear ip nat translation *
clear ip nat translation 192.168.30.3 55.0.0.9 # 清除特定IP映射
clear ip nat translation tcp 192.168.30.3 80 55.0.0.9 8080 # 清除特定TCP端口映射
問題:
為什么ICMP報文在使用動態PAT的時候在NAT表中有了端口?
答:
因為ICMP的回顯報文中的標識符和序號剛好和源目端口號的長度相等(16位)。就剛好代替了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