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悄悄熱起來啦~有人說,想踏踏實實寫一會兒,但又靜不下心,耐不住性子,快收下這四個小錦囊,與古人一起笨拙精進吧!
1、不論輸贏
每次課前,暄桐林曦老師總會強調,比起寫好字,更要得自在。開始不明白,執筆練習,寫好字不就是最重要的事?后來才想通,寫字不在朝夕、且需靜定。急著爭個輸贏向他人證明自己,就算有所成也很難開心,因為出發時在乎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假如去了不想去的目的地,那一定是最初的種子出了問題;而好的初心就像燈塔,自然會帶你去往理想的海域。所以,每次出發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的心,今天為何出發?守好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全力活出人生不同的可能性~
2、不走捷徑
不能馬上行動,是因為想得太多;想得多,是不甘心一步一個腳印,只想找一本速成的秘籍,這樣不但不符合長進的規律,還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就像“十天學一門語言、一個月瘦20斤”這些所謂的捷徑,實則充滿了人生的陷阱。
知行合一需先“行”,唯有先行,人才能像小溪一樣,在流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行動起來~
3、一生重復一件事
古人尚拙,因為笨辦法最接近事物的本質。抱樸守拙,其實是以退為進,用看似笨拙地重復獲得更深的扎根。曾國藩用一生寫日記自省,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從知道到做到,看過他的守拙,就會明白偉大與不凡從何處來。晚年時曾國藩說,人生如同果子成熟,不能懈怠也不能急,這個別人眼里的“笨小孩”,一生竟圓滿得剛剛好~
4、能快不快的“笨辦法”
書法中講能速不速,指刻意放慢筆速的同時加重力量,字才能寫得飽滿有意境。主動選擇的“慢”,是技術,更是心量。就像書看一次就丟開急著看下一本,和同一本書多看幾遍,領悟必定天差地別,想要學藝達到更高的境界、領悟更深的智慧,恰恰需要這樣主動慢下來的“笨”辦法。
希望這些碎碎念能為大家抵達心中的目的地助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