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選題(共7題,每題5分)
1、我國生態脆弱區廣布,適宜生存的空間不足()。
B、三分之一
2、按照傳統文化的說法,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是“體”和“用”的關系,強調()。
A、一體多用
3、2012年以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以()為表征。
D、開啟生態文明新時代
4、保護與發展并重,在保護和合理利用之間找到()。
A、平衡點
5、全面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要通過()杜絕奢侈消費。
B、立法
6、三方協力:政府、企業與公眾三大主體,在()主導下,形成合力,有效推進。
B、“政府的第一推動力”
7、()是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A、生態文明
多選題(共6題,每題5分)
1、落實責任主體(),區分所有者和監管者的責任。
A、明責
B、履責
C、追責
2、與十九大報告相比新增了從()等方面進行全生命周期設計。
A、發展理念
B、法律制度
C、多元主體
D、技術支撐
3、生態破壞后果嚴重,導致()。
A、公地悲劇導致荒漠化擴展
B、災害種類多
C、生物多樣性銳減
D、地下水位下降
E、地下水污染和河流斷流
4、全面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要堅持()為主的方針。
B、節約優先
C、保護優先
D、自然恢復
5、資源浪費愈演愈烈,主要表現在:()。
A、長期沿襲粗放型發展模式
B、生產領域的資源低效利用現象十分普遍
C、“循環不經濟,經濟不循環”的瓶頸至今仍未突破
D、消費領域的奢華浪費現象既普遍又嚴重
6、建國初,為盡快解決國民衣食短缺問題,都采取了()等錯誤的方式。
A、建立農墾部
B、圍墾濕地,圍湖造田
C、“三濫”導致沙漠化擴展
D、“大躍進”造成森林銳減
E、盲目開梯田導致水土流失和石
判斷題(共7題,每題5分)
1、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與我國的環境污染的程度呈反比。
錯誤
2、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小煤窯星羅棋布,“青山掛白”比比皆是。
正確
3、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
正確
4、多年來,許多地方對領導干部政績的考核都存在“以GDP論英雄”的傾向,甚至作為唯一標準。
正確
5、只有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的制度,才能保證我國的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
正確
6、我國政府在建立環保制度和環保立法方面也較為及時。
正確
7、通過兩代塞罕壩人的奮斗,成功營造了112萬畝人工林,變沙漠為綠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