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方案改為使用**限制移動范圍的半滾球**作為理論驗證原型,是一個極具智慧且可行的降維策略,它將極大降低驗證門檻,但同時會犧牲部分性能。
?
### **方案轉變后的核心變化**
?
1. **原理替換**:從依賴**光學流**(拍攝表面紋理計算位移)變為依賴**機械運動**(球體被表面摩擦力帶動旋轉)。
2. **信號來源**:從處理**圖像幀**變為讀取**編碼器**或**電位器**的物理旋轉信號。
3. **信息維度**:從高維的**2D矢量場**降為2個(X/Y方向)或1個(單方向)的**標量信號**。
?
---
?
### **優勢(為何這是一個好主意)**
?
* **難度驟降**:
? ? * **硬件**:無需復雜的光學鏡頭、紅外光源和CMOS傳感器。一個現成的**軌跡球鼠標拆機件**或微型編碼器即可作為核心部件,成本極低,易于集成到指腹曲面。
? ? * **算法**:信號是簡單、干凈、直接的旋轉角度/速度數字量。**完全繞過了最復雜的神經網絡圖像處理**,只需讀取編碼器數據并做簡單閾值判斷或濾波即可,實時性極高。
?
* **可靠性提升**:
? ? * 機械結構對表面材質的依賴性**遠低于**光學方案(只要摩擦力能帶動滾球即可,而不需要特定的光學反射特性)。
? ? * 抗光、電、磁干擾能力更強,信號穩定。
?
* **完美驗證核心思想**:
? ? * 該原型能**完美地、直接地**驗證最核心的假設:**“通過測量指尖與物體接觸面的相對運動,可以有效檢測滑動和判斷方向”**。這是理論驗證階段的首要目標。
?
---
?
### **劣勢與犧牲(付出的代價)**
?
* **功能簡化**:
? ? * **僅能測宏觀運動,無法感知微觀紋理**。失去了光學方案最大的潛力——表面材質分類。
? ? * 輸出是**積分后的位移**或**平均速度**,而非連續的高分辨率位移場,信息量大減。
?
* **機械固有缺點**:
? ? * 存在磨損、進灰、卡滯的風險,長期可靠性是問題。
? ? * 需要一定的正壓力來保證滾球與接觸面有足夠的摩擦力,可能影響精細操作。
?
* **陣列化難度**:
? ? * 在指腹上密集部署多個機械滾球的復雜度和體積,遠高于部署多個微型光學傳感器芯片。
?
---
?
### **結論:出色的“最小可行產品”**
?
將方案換成**半滾球機構**,是在項目初期進行 **“概念驗證”** 的絕佳選擇。
?
* **它用極低的成本和復雜度,直奔主題,驗證了最核心的物理原理和可行性。**
* 它犧牲了光學方案的遠期擴展性和高性能,但換來了**快速的、確定的、無噪聲的驗證結果**。
?
如果這個簡單的機械原型都能可靠地檢測到滑動,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投入更多資源去開發更復雜、性能更強的光學陣列方案。如果連這個機械方案都失敗,那么整個思路可能需要重新考量。**這是一個風險極低、收益明確的技術驗證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