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oder-Decoder編碼器-解碼器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應用于圖像處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主要由編碼器和解碼器兩部分組成,這種結構能夠處理序列到序列的任務。
編碼器-解碼器模型具備獨特的雙階段處理,先對輸入信息進行編碼,后根據編碼信息生成輸出
編碼器:接收輸入序列,轉換成固定長度的上下文向量
解碼器:接受上下文向量,轉換成輸出序列
編碼過程通常通過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或GRU(Gated Recurrent Unit?)等循環結構實現。目標是將輸入信息壓縮為密集向量,這個向量被稱為上下文向量或編碼向量,這能盡量保留輸入序列的全部有意義信息。
解碼過程同樣通過RNN、LSTM或GRU等循環神經網絡結構實現,其初始狀態依據編碼器最終狀態初始化,以此保證信息傳遞。解碼器在每個時間步基于前一時間步的輸出和隱藏狀態,生成當前時間步的輸出,并逐步構造整個輸出序列。為更好處理序列生成中的長期依賴問題,需要引入Attention Mechanism注意力機制,這能使解碼器在生成每個詞時動態關注輸入序列的不同部分,從而提高模型性能和可解釋性。
工作流程
- 輸入編碼:輸入序列通過嵌入層轉化為詞向量序列,然后送入編碼器網絡。編碼器逐個處理這些詞向量,每次處理時更新其隱藏狀態,最終的隱藏狀態作為整個序列的編碼表示。
- 上下文向量生成:RNN結構中編碼器最終隱藏狀態直接作為解碼器初始狀態;引入注意力機制,綜合編碼器所有隱藏狀態形成上下文向量,為每個解碼時間步提供動態的輸入依賴。
- 輸出解碼:解碼器從一個特殊起始符開始,根據編碼信息(上下文向量)生成第一個輸出。隨后利用上一時間步的輸出和隱藏狀態及可能的注意力權重,逐步生成后續的序列元素,直到生成結束符或達到預設的最大序列長度。
- 訓練與評估:常采用最大似然估計,計算最小化預測序列與真實序列之間的交叉熵損失。
為解決訓練過程中序列長度不一的問題,常采用Teacher Forcing方法:訓練時解碼器的每個時間步輸入直接使用真實標簽,而非使用模型上一時間步的預測輸出。
應用場景?
- 機器翻譯任務中,作為序列轉換模型的核心問題, 其輸入和輸出都是長度可變的序列。 為了處理這種類型的輸入和輸出,便需要設計一個包含兩個主要組件的架構: 第一個組件是一個編碼器encoder: 它接受一個長度可變的序列作為輸入, 并將其轉換為具有固定形狀的編碼狀態。 第二個組件是解碼器decode: 它將固定形狀的編碼狀態映射到長度可變的序列。?
- 圖像處理任務中,在編碼器-解碼器的前半部分,輸入圖像被縮小到使用幾層卷積神經網絡(CNN)和池化層的特征圖。在后半部分,特征圖被上采樣到輸入圖像大小以產生二進制掩碼。這種處理體現了編碼器-解碼器模型結合ResNet和U-Net的跳過連接概念進行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