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寫作改革我見:綜述應取消參考文獻,學術成就評估以點讀下載率取代參考文獻引證率!
?
李升偉? ?張君飛? ?韓若蘭
引言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寫作作為知識傳播的核心載體,其形式與評價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被視為學術嚴謹性的象征,綜述文章更以“引用量”作為衡量價值的重要標尺;而學術成就的評估,也長期依賴文獻引證率這一單一指標。然而,隨著開放科學運動的推進、讀者閱讀習慣的轉變以及學術評價體系的反思,這種“以引用為中心”的模式逐漸暴露出局限性——它既可能阻礙知識的創新流動,又難以真實反映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本文提出兩項改革建議:綜述類文章應取消強制參考文獻要求,學術成就評估應以點讀(頁面停留時長)與下載率取代參考文獻引證率,旨在推動科技寫作回歸“服務知識傳播”的本質。
一、綜述文章:為何需要告別“參考文獻依賴癥”?
(一)當前綜述寫作的困境:從“知識整合”異化為“文獻堆砌”
綜述文章的核心價值在于系統梳理某一領域的研究進展,提煉關鍵問題,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然而,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下,綜述的“學術價值”往往被簡化為“引用了多少篇高影響力文獻”。作者為了證明研究的“全面性”,不得不堆砌大量文獻——甚至包括與核心觀點關聯度較低的論文;編輯與審稿人則將“參考文獻數量”作為質量門檻,導致綜述逐漸淪為“文獻目錄的精致包裝”。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模式催生了“自我引用循環”與“權威崇拜”。部分綜述刻意引用本團隊或領域內知名學者的前期工作,以強化“學術傳承”的正當性;而對新興觀點或非主流研究的忽視,則可能人為制造知識壁壘。例如,某生物醫學領域綜述曾統計發現,超過60%的引用集中在近五年發表的10篇高被引論文上,而同期大量具有創新性但引用量低的預印本或小眾期刊研究卻被排除在外。
(二)取消參考文獻:回歸“知識地圖”的本質功能
綜述的本質應是“知識的導航圖”,而非“文獻的索引表”。取消強制參考文獻要求,并非否定對前人研究的尊重,而是鼓勵作者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現核心內容:通過清晰的邏輯框架(如時間線、技術分類、爭議焦點)梳理領域脈絡,用簡潔的語言總結關鍵結論,而非依賴文獻編號“指代”信息。
這一改革的可行性已被實踐驗證。例如,Nature旗下的“Perspectives”欄目允許作者在不羅列具體文獻的情況下,通過文字描述引用“近期多項研究表明”“行業共識指出”等概括性表述;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部分綜述則采用“嵌入式注釋”(如腳注僅標注關鍵爭議文獻),既保留了必要的學術溯源,又避免了冗長的參考文獻列表。更重要的是,取消參考文獻后,作者會更專注于“如何讓非專業讀者理解復雜問題”——這對跨學科交流與公眾科普至關重要。
二、學術評價:為何下載率與點讀數據比引證率更真實?
(一)引證率的先天缺陷:滯后性、選擇性與時效性偏差
長期以來,文獻引證率被視為衡量學術影響力的“黃金標準”,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視:
滯后性:一篇論文從發表到被引用通常需要3-5年(甚至更久),無法反映短期內的社會關注度或實際應用價值;
選擇性:學者更傾向于引用“權威文獻”或“與自身觀點一致的論文”,導致創新性強但顛覆傳統的研究可能因“不符合主流敘事”而被低估;
圈層局限:某些領域(如工程應用、交叉學科)的論文引用率天然低于基礎理論研究,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學術貢獻更低。
例如,某材料科學團隊的突破性電池技術論文,在發表后三年內引用量僅50余次(按傳統標準屬于“低影響力”),但其預印本在學術社交平臺(如ResearchGate)的下載量超過2萬次,被多家企業技術報告直接引用,并最終推動了產業化落地——這種“隱性影響力”顯然無法通過引證率體現。
(二)點讀與下載率:更貼近“真實需求”的評價維度
點讀(用戶平均頁面停留時長)、下載率、分享次數等行為數據,直接反映了讀者對內容的主動關注程度。一篇論文若能吸引大量讀者深度閱讀(點讀時長超過5分鐘)、多次下載(說明被反復查閱)或在社交平臺傳播(說明具有討論價值),恰恰證明其內容具有實用性、創新性或啟發性。
這些數據的優勢在于:
即時性:可實時反饋論文發布后的關注度,無需等待數年引證周期;
全面性:覆蓋專業學者、學生、行業從業者乃至普通公眾等多元群體,避免“唯學術圈評價”的偏見;
動態性:能夠捕捉“長尾效應”——某些經典論文可能在發表多年后因新技術的出現重新引發關注(如深度學習領域的早期理論論文近年下載量激增)。
事實上,國際學術出版商已開始探索此類指標。Elsevier推出的“CiteScore Tracker”除引證率外,同步監測論文的PDF下載量與HTML瀏覽量;中國知網(CNKI)的“綜合指數”已將下載頻次、被引頻次、瀏覽時長等納入計算;甚至部分基金申請已嘗試將“成果的社會傳播效果”(如科普文章閱讀量、政策建議采納情況)作為補充評價依據。
三、改革路徑:如何平衡學術嚴謹與傳播效率?
當然,取消參考文獻并非完全拋棄學術溯源,而是需要建立替代機制——例如要求綜述在摘要或引言部分明確說明“主要參考的研究方向”(無需列出具體文獻),或在正文關鍵結論處標注“相關證據詳見作者整理的在線附件”(提供擴展閱讀鏈接)。對于學術評價,下載率與點讀數據需與其他指標(如同行評議、實際應用案例)結合使用,避免“唯數據論”。
科技寫作的終極目標,是讓知識更高效地流動、更廣泛地影響。當綜述不再被參考文獻束縛,當學者的貢獻不再由引證數字定義,我們或許能迎來一個更開放、更創新的學術生態——在這里,每一份有價值的研究都能被看見,每一次知識的傳遞都有意義。
(全文約21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