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網IP攻擊防御:從應急響應到架構加固
內網IP攻擊的隱蔽性遠超外網威脅,其本質是信任邊界內的權限濫用。應對需遵循"識別-隔離-溯源-加固"四步法則,兼顧應急止損與長效防御。
應急處置:30分鐘響應窗口
1. 流量阻斷:登錄網關或防火墻,基于攻擊IP配置臨時ACL規則,限制其端口訪問(重點封鎖445、3389等高危端口),同時啟用MAC地址綁定鎖定異常設備。
2. 行為取證:通過Wireshark抓取攻擊流量特征,分析數據包類型(如ARP欺騙需記錄偽造MAC,ICMP泛洪需統計請求頻率),保存日志作為溯源依據。
3. 終端隔離:將受影響主機接入隔離VLAN,斷開與核心業務區的連接,使用離線殺毒工具掃描是否植入木馬(重點排查 persistence 機制)。
深度溯源:定位攻擊原點
利用內網管理工具(如LanHelper)進行IP-MAC-設備名映射,結合交換機端口綁定記錄,快速定位攻擊源物理位置。若涉及APT攻擊,需檢查DNS隧道或隱蔽信道(可通過Tcpdump分析非標準端口的異常通信)。對于企業環境,應聯動終端管理系統,核查攻擊設備的登錄賬號與操作記錄,確認是外部入侵還是內部主機失陷。
架構加固:構建縱深防御體系
- 網絡層:劃分微分段VLAN,啟用802.1X認證,部署ARP防火墻抑制欺騙攻擊。
- 終端層:強制開啟Windows防火墻,配置主機入侵檢測(HIDS),禁用不必要的服務(如UPnP)。
- 審計層:部署內網流量分析系統(NTA),對異常連接行為(如大量SYN包、端口掃描)設置實時告警閾值。
內網攻擊的防御核心在于打破"默認信任",通過最小權限原則重構訪問控制體系,使單次攻擊難以橫向擴散。記住:80%的內網安全事件,根源是基礎架構缺乏動態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