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時間長 → 運動目標在快門開啟期間持續移動 → 同一像素記錄多個位置的能量 → 圖像出現“拖影”(運動模糊)。
🔍 具體原因
-
卷簾快門(Rolling Shutter)效應
RealSense 的 RGB 傳感器(如 IMX 系列)多為 逐行掃描,若物體在 33ms(30fps)內移動 1 米,每行像素記錄的位置不同,導致 傾斜或拉伸的拖影。 -
曝光時間 > 運動速度
- 舉例:
若曝光時間為 50ms,行人行走速度 1.5 m/s → 移動 7.5 cm,像素能量被拉長 → 邊緣模糊成“尾巴”。 - 對比:
曝光 5ms 時,移動僅 0.75 cm,拖影幾乎不可見。
- 舉例:
-
紅外深度圖的關聯影響
雖然深度傳感器是 全局快門,但若 RGB 曝光過長,深度與 RGB 對齊時會疊加 RGB 的拖影,導致 邊緣對齊誤差。
📌 如何量化?
拖影長度(像素)= 物體速度 × 曝光時間 / 像素分辨率
- 行人 1.5 m/s,曝光 50ms,像素尺寸 0.1 mm/pixel → 7.5 cm → 750 像素拖影(1080p 圖像中約 7% 寬度)。
RGB 拖影 = 卷簾快門 + 長曝光 + 運動物體,而深度圖因全局快門不易拖影,但 RGB 的拖影會間接影響融合效果。
? 解決方案
- 降低曝光時間:如 30fps 時最多 33ms,優先降至 5-10ms(需補光)。
- 提高環境光:用紅外補光燈,避免延長曝光。
- 全局快門相機:若需高動態場景,換用 RealSense D455(全局快門深度)+ 外置全局快門 RGB。
RealSense D435i 默認啟用自動曝光(Auto Exposure),可通過 realsense-viewer 或 ROS/代碼關閉并手動調節
realsense-viewer:取消勾選 RGB Camera → Enable Auto Exposure,手動輸入曝光值(單位 μs)
RGB 相機:
手動曝光范圍:39 μs – 10,000 μs(10 ms)
?? 超過 166 μs 時,幀率會隨曝光時間增加而下降(例如 700 μs 時幀率降至約 14 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