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目錄
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
"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這句古老的智慧箴言,在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涉嫌違法被調查的事件中得到了令人唏噓的印證。一位本應六根清凈、持戒修行的佛門領袖,卻深陷貪腐丑聞,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沖擊了公眾的認知,更引發我們對"善積"與"惡積"這一人生辯證法的深刻思考。中華文化中"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訓誡,在此刻顯得尤為振聾發聵。釋永信事件絕非偶然,而是點滴"小惡"積累成"大惡"的必然結果,它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人性中那些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真理。
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道家言"天道好還",儒家強調"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因果觀,在釋永信的人生軌跡中得到了近乎殘酷的驗證。從一個普通僧人到位高權重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曾成功將少林文化推向世界,這本是"積善成名"的過程;然而權力的膨脹與監督的缺失,使一些"小惡"行為逐漸滋生——或許最初只是對某些規則的小小逾越,對戒律的輕微放松,對物質享受的些許妥協。古人云:"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正是這種對小惡的麻痹與縱容,如同滾雪球般最終導致"惡積而不可掩,罪大惡不可解"的局面。釋永信從宗教領袖到涉嫌違法者的轉變,恰是這種"惡的積累"最生動的寫照。
善不積不足于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尤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惡不可解。
當代社會的浮躁與功利,使得人們對"小惡"的警惕性大大降低。在商業領域,輕微的財務造假被視為"行業慣例";在學術圈,偶爾的抄襲被美化為"參考借鑒";在日常生活中,闖紅燈、插隊、逃票等行為被合理化。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惡",實則如同腐蝕堤壩的白蟻,悄然瓦解著個人與社會的道德基礎。釋永信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在于:沒有天生的"大惡人",只有不斷縱容"小惡"的普通人。當一個人開始為自己的小惡行尋找借口時,他已經踏上了道德滑坡的不歸路。歷史一再證明,那些最終身敗名裂的公眾人物,往往不是突然變壞的,而是在長期對小惡的妥協中逐漸迷失的。
與"惡的積累"相對的是"善的積累"這一中華文化的核心修養。儒家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佛家提倡"日行一善",道家講究"上善若水"——這些智慧都指向同一個真理:高尚的人格與美好的名聲,來自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善念善行。南宋思想家朱熹每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看似簡單的修行,卻成就了一代宗師;現代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從小商販做起,始終堅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最終累積成令人敬仰的善業。這些例證告訴我們,真正的"善積"不在于一時一事的轟轟烈烈,而在于持之以恒的細水長流。釋永信若能堅守初入佛門時的戒律與初心,不以方丈之位為放縱的資本,今日或許正以高僧大德的形象受人景仰。
釋永信事件給予當代人最深刻的啟示莫過于:人生是一場無法作弊的因果考試。在物質主義盛行的今天,許多人幻想能夠通過權力、財富或關系逃脫行為的后果,但因果律如同地心引力般不可抗拒。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說:"道德宇宙的弧線很長,但它終將彎向正義。“這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因果觀不謀而合。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 architect,今日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在編織著未來的果報之網。釋永信從巔峰跌落的故事,提醒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選擇”——對規則的尊重與否,對誘惑的抗拒與否,對初心的堅守與否。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累積起來將決定我們是走向"積善成名"的光明,還是滑向"積惡滅身"的黑暗。
回望"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這句古老的智慧,釋永信事件給當代社會敲響了警鐘。在一個價值多元、誘惑倍增的時代,對"小惡"的警惕與對"小善"的堅持,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作為普通人,我們或許永遠不會有釋永信那樣的影響力與關注度,但每個人都在書寫著自己的因果故事。唯有常懷敬畏之心,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方能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累積善因,收獲善果,最終達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生命境界。釋永信的教訓告訴我們:因果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人生的真諦不在于一時一地的得失,而在于那條由無數善念善行鋪就的、通往光明與安寧的道路。
覺得有用的話點個贊
👍🏻
唄。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紕漏,歡迎各位大佬評論批評指正!😄😄😄💘💘💘如果覺得這篇文對你有幫助的話,也請給個點贊、收藏下吧,非常感謝!👍 👍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讓我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