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像傳感器的典型應用
圖像處理過程大致可分為如下四步:
1.拍??攝 ?????按下快門,拍攝圖像
2.傳??送 ?????將圖像數據由照相機傳送到控制器。
3.處? 理? ????前處理?: 對于圖像數據進行加工,使其特征更加明顯。
? ? ? ? ? ? ? ? ? 測算處理?:?根據圖像數據對于損傷、尺寸等進行測算。
4.輸出結果??將處理結果以信號的方式輸出到相連的控制裝置( PLC?等)。
大多數圖像傳感器制造商在產品目錄中,對于第三步“處理”做了更多的說明。這表明這些廠家更重視控制器的處理能力。?實際上,第一步“拍攝”才是得到正確、穩定的圖像處理效果所必需的重要的步驟。而這一步的關鍵在于“鏡頭和照明的選擇”在初級篇中,將以“鏡頭的選擇”為中心,介紹有關拍攝的知識。
二、鏡頭的基礎知識及選擇方法
在圖像處理流程中,拍攝環節的質量直接決定后續處理效果,而鏡頭的選擇是拍攝的關鍵。鏡頭如同圖像系統的 “眼睛”,其性能參數會顯著影響圖像的清晰度、視野范圍和細節表現力。
1.鏡頭的結構
鏡頭由多個鏡片、光圈和調焦裝置組成。
光圈負責調節進光量,調焦則確保物體成像清晰。選擇鏡頭時,需重點關注視野、焦距、景深和失真等參數。
2.鏡頭的焦距及視野的計算方法
FA(工廠自動化)領域常用鏡頭焦距為 8mm、16mm、25mm 和 50mm,不同焦距對應不同的視野范圍。
焦距與視野的關系可通過公式 “WD:視野角 = 焦距:CCD 尺寸” 計算(WD 為工作距離)。
例如,當焦距為 16mm、WD 為 200mm 時,結合 CCD 尺寸可算出視野大小。實際應用中,需根據檢測對象的大小和拍攝距離選擇合適焦距,確保目標完全納入視野且細節清晰。
三.增加景深(對焦時的高度范圍)、得到清晰畫面的方法
景深是衡量鏡頭成像清晰度范圍的重要指標,影響因素包括焦距、拍攝距離和光圈。焦距越小、拍攝距離越遠、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小光圈雖能增加景深,但會減少進光量,需配合照明調整。使用延伸環或微距鏡頭時,景深會減小,需特別注意。
-鏡頭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與拍攝對象距離越遠,景深越大。
?注意: 使用延伸環或微距鏡頭時,景深會變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對于同一只鏡頭而言,光圈越小,亮度越大,越容易聚焦。
?下圖所示為拍攝斜面上表示高度的膠帶的情況。?比較小光圈和大光圈時的拍攝效果。
小光圈時的圖像?(CA-LH25)和大光圈時的圖像?(CA-LH25)如下:
四.不同鏡頭性能造成對比度的差別
下圖是使用本公司生產的高分辨率鏡頭 “CA-LH16” 和標準鏡?頭 “CV-L16” 拍攝的同一物體的圖像。
1.由于鏡頭的材料及構造的不同,造成圖像質量也不相同。
根據用途選擇高分辨的鏡頭,可以得到高對比度的圖像。
2.鏡頭性能還體現在對比度和失真度上。
高分辨率鏡頭(如 CA-LH16)能呈現更高對比度,讓圖像細節更突出,尤其適合檢測微小缺陷。而鏡頭失真分為桶形和枕形,失真度數值越小,精度越高。測量場景應優先選擇長焦距鏡頭,因其失真度相對較小。
3.相機像素也會影響成像質量。
200 萬像素相機比 24 萬像素相機在放大后仍能保持邊緣清晰,更適合需要精細識別的場景,如文字讀取。因此,需根據檢測精度要求選擇匹配的鏡頭和相機組合。
五.鏡頭的扭曲(失真)
什么是鏡頭的失真?
鏡頭的失真度是拍攝圖像的中央部分與周圍部分的變化比率。
由于存在像差,拍攝圖像的周邊部分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扭曲現象。
失真可分為桶形失真和枕形失真兩類。表示失真度的數值(絕對值)越小,則鏡頭的精度越高。?在測量尺寸時,應使用失真度小的鏡頭。一般說來,長焦距鏡頭的失真度會相對小一些。
總之,鏡頭選擇需綜合考慮視野、景深、失真等因素,結合具體應用場景優化參數。只有選對鏡頭,才能為后續圖像處理提供高質量的原始數據,這是實現精準檢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