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為“多巴胺,內啡肽”相關文章合輯。
圖片清晰度受引文原圖所限。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如有內容異常,請看原文。
年少偏愛多巴胺,中年才懂內啡肽
摘要 :本文通過生活實例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了多巴胺與內啡肽這兩種神經遞質對人類行為和心理狀態的影響。文章指出,年少時人們常因多巴胺的即時快感而沉溺于短暫的享樂,而中年后則逐漸領悟到內啡肽所帶來的長期穩定愉悅的重要性。文章還通過實驗案例、生活故事以及對教育的思考,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平衡這兩種神經遞質的作用,以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
關鍵詞 :多巴胺;內啡肽;人生選擇;教育
一、引言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選擇。從游戲、短視頻到甜食、煙酒,這些看似能帶來快樂的事物背后,隱藏著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遞質的作用。而與之相對的內啡肽,卻往往需要人們經歷一定的努力和痛苦后才能獲得。這種差異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年少時偏愛多巴胺帶來的即時快感,中年后才逐漸懂得內啡肽所帶來的長遠意義。
二、多巴胺的誘惑與陷阱
(一)多巴胺的即時快感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它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強烈的快樂和滿足感。這種快感的產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例如,打一把游戲、刷一會短視頻、吃一塊甜品,都能迅速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瞬間感覺很爽。這種即時的滿足感使得人們很容易對多巴胺產生依賴,從而陷入一種不斷追求刺激的循環之中。
(二)多巴胺的上癮性
然而,多巴胺的獲得并非沒有代價。隨著刺激的不斷重復,人體對多巴胺帶來的快樂會逐漸產生耐受性,需要更強的刺激才能獲得相同的快感。這就如同實驗中的小鼠,為了不斷獲得快感,會以每分鐘幾百次的速度踩踏板,最終力竭而亡。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很多人抽煙從兩天一包到一天兩包,吃甜品從偶爾一次到每餐必備,都是多巴胺上癮的表現。長期下來,這種對多巴胺的過度追求會導致人們思維松散、神經衰弱、無法自控,甚至荒廢學業、事業,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力。
三、內啡肽的力量與價值
(一)內啡肽的長期愉悅
與多巴胺不同,內啡肽是一種需要通過努力和堅持才能獲得的神經遞質。它通常在人們經歷了一定的痛苦和挑戰后才會釋放,帶來一種更為穩定和持久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不是簡單的快樂,而是一種滿足感、成就感和內心的平靜。例如,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后取得好成績、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堅持鍛煉后身體變得更健康等,這些經歷都會促使內啡肽的分泌,讓人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二)內啡肽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內啡肽的獲得過程雖然充滿挑戰,但它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幫助人們克服困難,培養堅韌的意志力和自律精神。如文中提到的知乎答主@唐寶兒,她在臨時工作期間,沒有選擇安逸地度過,而是利用業余時間努力學習,考取了多項專業證書。這種對內啡肽的追求,不僅讓她在原公司破產時能夠憑借自身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更讓她的人生充滿了價值和意義。而那些只追求多巴胺快感的人,往往會在短暫的快樂之后,感到空虛和迷茫,甚至逐漸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動力。
四、教育中的多巴胺與內啡肽
(一)多巴胺教育法的啟示
在教育領域,多巴胺和內啡肽的作用也尤為關鍵。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過于注重外在的約束和強制,試圖通過嚴格的管教來促使孩子學習。然而,這種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和抵觸情緒。相反,如果能夠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就感,激發他們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那么孩子就會更愿意主動學習。例如,通過設置有趣的學習任務、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等方式,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愉悅感,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
(二)多巴胺戒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沉迷于多巴胺快感的孩子,進行“多巴胺戒斷”也顯得尤為重要。父母需要引導孩子逐漸減少對手機、游戲等多巴胺刺激源的依賴,幫助他們找到更有意義的活動來替代。如文中提到的家長,通過與孩子制定規則、帶孩子體驗真實世界的樂趣、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等方式,成功地幫助孩子戒斷了對手機的沉迷,讓孩子重新找回了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這種“多巴胺戒斷”不僅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能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如何在生活中平衡多巴胺與內啡肽
(一)學會取舍與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完全拒絕多巴胺帶來的快樂,但也不能讓其占據生活的主導地位。要學會取舍和控制,合理安排時間,既要享受多巴胺帶來的即時快感,更要努力追求內啡肽所帶來的長期愉悅。例如,可以在工作或學習之余適當放松,刷一會視頻、吃點零食,但不能過度沉迷。同時,要時刻提醒自己,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中,如閱讀、運動、學習新技能等,增加內啡肽的分泌機會。
(二)堅持與努力
獲得內啡肽的過程往往充滿了痛苦和挑戰,但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快樂。當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就像高中體育課上的跑步,只要再沖刺 10 秒鐘,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這種堅持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克服眼前的困難,更能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和進步。
(三)培養自律與自控能力
自律和自控是平衡多巴胺與內啡肽的關鍵。只有具備了強大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我們才能在面對各種誘惑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多巴胺所左右。同時,自律也能讓我們更好地堅持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努力追求內啡肽所帶來的快樂。如文中提到的作家@李筱懿,她雖然也很想吃夜宵,但為了保持良好的狀態,選擇了自律,這種自律讓她能夠更好地追逐內啡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結論
多巴胺和內啡肽作為兩種不同的神經遞質,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年少時,我們往往偏愛多巴胺帶來的即時快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積累,我們會逐漸懂得內啡肽所帶來的長遠意義。在教育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多巴胺教育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引導孩子進行“多巴胺戒斷”,培養他們的自律和自控能力。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取舍與控制,堅持努力,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多巴胺與內啡肽之間找到平衡,實現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多巴胺陷阱:狡猾的算法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孩子的童年的?
原創 有思想的一刻君 一刻 talks 2025 年 06 月 02 日 20:30 北京
作者 | Talk 君
2010 年,一部小巧的電子設備悄然改變了人類童年的軌跡。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被屏幕改寫的童年,一場延全球的精神瘟疫》中揭示:當 iPhone 開始普及,孩子們的口袋里裝進了前所未有的 “數字牢籠”。
The Anxious Generation -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Iness
曾經在街頭追逐嬉戲的孩童,開始低頭凝視掌心發光的屏幕;曾經需要爬上樹梢才能獲得的冒險快感,如今被指尖滑動帶來的多巴胺刺激所替代。
這并非自然演變,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 “精神瘟疫”—— 算法正以科學的名義,系統性地重塑著人類童年的本質。
算法的陷阱,始于看似無害的 “點贊”。2009 年,Facebook 推出 “點贊” 按鈕,Twitter 引入 “推送” 功能,這些設計像植入大腦的微型鉤子,瞬間改變了社交互動的規則。
孩子們發布的每張照片、每段文字不再只是自我表達,而成為 等待評判的展品。
英國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對 19000 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 女孩在社交平臺上每多花費一小時,抑郁風險便攀升一級 ***;當每周使用超過 5 小時,她們患抑郁的風險已是零使用者的 3 倍 **。
算法放大了青春期最殘酷的社交比較 —— 誰獲得更多紅心,誰就是贏家。而輸家的孤獨,被隱藏在 “已讀不回” 的沉默里。
前置攝像頭的發明(2010 年),讓這場博弈升級為赤裸的視覺競賽。當 Instagram、Snapchat 等視覺平臺崛起,女孩們陷入無休止的自拍循環:濾鏡修飾的臉龐、精心擺拍的姿勢、刻意營造的生活。
海特尖銳指出:“社交媒體放大了中學時期最糟糕的部分 —— 社交比較、在意外表、缺乏安全感,并將這些影響加劇十倍。”
2017 年英國研究證實,在引發青少年焦慮的社交平臺中,Instagram 位列首位,而 YouTube 反而評分較好 —— 因為前者將 “曬圖攀比” 轉化為成癮機制的核心燃料。
男孩們同樣未能幸免,只是算法為他們定制了不同的牢籠。當現實世界的棒球場和自行車道逐漸空曠,虛擬世界的戰場卻人聲鼎沸。
海特觀察到:“男孩們并未表現出如女孩般的直接心理問題,但他們正大規模撤離現實世界。”
算法用即時反饋的暴力游戲和無限滾動的短視頻,將男孩的冒險欲鎖進屏幕。
《堡壘之夜》里每場虛擬勝利,都在蠶食現實中學習合作與忍耐的能力。更隱蔽的是色情內容的泛濫 —— 未經篩選的信息洪水,扭曲著少年對親密關系的認知。
算法工程師深諳神經科學的奧秘。他們知道,青少年未發育成熟的前額葉皮層難以抵抗即時反饋的誘惑。
每一次 “點贊” 提示音的響起,每一條推送通知的閃爍,都是 對大腦獎賞回路的精準刺激。
2013 至 2017 年間,每周使用社交媒體達 40 小時的美國青少年數量激增 —— 相當于一份全職工作的時間投入。
到 2015 年高峰時,每 7 個美國女孩就有 1 人達到這個駭人時長。
當孩子將清醒時間的半數獻給虛擬世界,現實世界的根基便開始崩塌:面對面交談的微妙表情、肢體接觸傳遞的溫度、共同冒險建立的信任 —— 這些人類社交的基石,在算法構建的速食互動中蕩然無存。
海特在書中展示的曲線令人窒息:自 2010 年起,美國青少年抑郁率如火箭般躥升。16-24 歲人群的焦慮癥診斷量激增 139%,自殘率翻倍,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比例從 23% 暴增至 57%。
當孩子深夜蜷縮在被窩刷短視頻時,他們的大腦正經歷比酒精更隱蔽的損傷 —— 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碎片信息撕裂專注力,而算法推送的極端內容不斷刺激著敏感的神經。
面對這場危機,海特提出 “童年解放宣言”:14 歲前禁用社交媒體,讓青春期前期成為 “算法隔離區”;推行 “無手機教室”,使教育回歸深度思考的本質;每日給予 2 小時無監管自由玩耍,重建被屏幕剝奪的風險評估能力;立法要求科技公司去除青少年模式中的成癮設計。
芬蘭已通過立法保障兒童自由玩耍的權利,而法國禁止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 —— 這些國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改善數據,證明行動的價值。
技術的暗面之外仍有微光。最新 AI 心理監測系統能通過筆跡壓力識別兒童抑郁傾向(準確率 82%),VR 社交情境訓練幫助社交恐懼癥兒童重建信心。
但所有工具必須服務于一個核心:*將童年歸還給真實世界的泥土、陽光與人類體溫*。當馬斯克警告 “短視頻算法正在吃掉孩子的大腦” 時,他揭示的不僅是科技的風險,更是文明的選擇 —— 我們是否允許算法定義下一代的靈魂?
在紐約街頭,海特看到舉著智能手機走向校門的女兒,眼神里映著屏幕的冷光。
這位心理學家父親坦言:“我們仍在打所有父母都在打的仗 —— 讓孩子放下手機。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拉鋸戰。”
而戰爭的勝負,將決定人類會養育出史上最具創造力的世代,還是第一代被算法馴化的 “數字原住民”。
當童年不再有摔破膝蓋的冒險,心靈便永遠學不會在風雨中挺立。
- END -
via:
-
年少偏愛多巴胺,中年才懂內啡肽
https://mp.weixin.qq.com/s/8z6KUpBCDRP4NCZGqS8QVQ -
年少偏愛多巴胺,中年才懂內啡肽
https://mp.weixin.qq.com/s/Bprj1X_QHWQrrk8lBleBpA -
年少偏愛多巴胺,中年才懂內啡肽
https://mp.weixin.qq.com/s/zMyqrFAAsQa-e0zTbTGv6w -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在給孩子做“多巴胺戒斷”
https://mp.weixin.qq.com/s/QMF7c_WAJC2EYyFNWGtv0A -
當我學會“多巴胺”教育法,14歲兒子的內驅力終于爆發了
https://mp.weixin.qq.com/s/INtTtzEOkFFTlwb9-UV_sw -
我給女兒做“多巴胺戒斷”一年后,孩子能量暴漲,那個陽光上進的她又回來了……
https://mp.weixin.qq.com/s/QTbhEG57h4p0kLr2xVzFCA -
多巴胺陷阱:狡猾的算法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孩子的童年的?
https://mp.weixin.qq.com/s/iUXI0sOYXv2cEsgUupT2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