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我比較喜歡長篇大論。這在代理律師界被視為一種禁忌。
我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入學成績好(所在縣榜眼名次),直接被所在班的班主任任命為班長。我其實不喜歡這個崗位。因為老師一來就要提前注意到,要及時喊“起立”、英語課是"stand up"。我喜歡深度思考,思考起來昏天黑地、忘掉一切的,會出現看不到老師進來的情形。
我一位某一段時間的同桌,他有一個從含義上來看一直非常在意安全生產這種內涵的名字。他還有一些奇怪的癖好和很深的自卑感。我能夠看得出他的癖好跟自卑感有關,想安慰和勸誡,但后來發現這樣反而能夠增強他的自卑感和對生產安全狀況被密切關注和監視了的危機意識,我最后選擇了故意無視,以免他太介意。
考上大學之后,我注意到他復讀了。雖然一見面還熱情叫我“老班長”,感覺已經油滑了很多,說明他轉變得不錯。由于復讀和檔案操作方面的原因,他還改了個不夠安全但比較硬氣的名字。他勤奮好學,復讀也是因為上次錄取的學校不理想,所以二戰之后順利去了北方一所非常好的985大學;然而顧得了學校就顧不上專業,可能是調劑了,所錄取專業就業形勢不好,他又通過第二專業,考研究生的時候進入了北方某個號稱國內Top2高校的985大學的法學院。
畢業后他進了一家全球500強的金融公司,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后來我碰到法律方面的事務就會想到他。雖然知道法律這個大概念下面不同的細分專業領域內其實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隔行如隔山。
禁忌
從律師的角度,在起訴狀中長篇大論,過早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策略,不但增加自己文案的工作量,也容易給對方以充分的提防、準備、甚至偽造銷毀證據等機會,還有些會忙中出錯,形成一些根本沒有必要的對自己不利的“自認”,導致敗訴、或者對己方形勢不利。
世界是一個草臺班子
這個說法雖然草率,但根據我的觀察,它對于現實中90%以上的情形是正確的。我所經歷的案件中,所碰到的對方的當事人、律師,以及各種仲裁員書記員和法官,大多數只是這個草臺班子里的一株草而已。不同的草臺班子弱點可能在不同的側面。這往往需要以投石問路的方式去打探和觀察,而不是一下子跳出去暴露在探照燈和火力之下,在確保沒有程序缺陷前提下只流露部分意圖的起訴狀、答辯狀、證據清單和相關證據等,就能夠起到“投石”的作用。
拋出自己少部分觀點或證據,而不是一下子拋出所有,能根據對方的反應快速發現對方到底有多弱。發現對方的破綻、弱點、策略。然后再調整和有針對性強化。這才是正確的策略。——兩個勢均力敵的棋手對弈,耐心等待對方的破綻往往是有效的致勝之道。
退幾步講,從一個比較現實的、潮濕而且容易生苔蘚的角度來看,即便自己的道理、邏輯、證據、法律依據是100%充分的、幾乎沒有什么自由裁量的尋租空間,如果快刀斬亂麻、速戰速決,當事人之間的事情過早解決,也不利于持續收取按工作時長、當事人心目中的難度工作量、出庭次數等標尺來衡量的代理費。
詳細的原因
可是有時候是希望詳細的。對急于解決問題的急性子的當事人來說,拖延肯定是不希望看到的。希望一次性解決問題,肯定是希望在確保不至于給對手太多機會的前提下,盡可能一次性“法寶盡出”,一招解決、不留后患。
從裁判文書網上看到的很多案例容易發現,很多裁判人員不是在自由裁量,有時候其實就是枉法啊。這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碰上自己的確不熟悉、掌握理解和拿捏不充分的法律地帶,有些可能是要考慮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的看法,有些可能就是形勢所迫要偏袒某方而已。
所以,把相關的道理講清楚的情況下,碰上故意枉法的,舉報和投訴起來也更加有理有據。
詳細的缺點
非專業人士,詳細會有缺點。
代理律師和自己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法官裁判和助理以及書記員閱讀、理解、梳理的工作量也很大。——在沒有允許提交純文本電子版的情況下,即使電子化了,也是掃描件,OCR識別能力有限,法官和書記員還是靠肉眼去閱卷,太累了。
所以,反而是簡單直接的方式更好。
我比較希望未來電子化的辦案,能夠允許PowerPoint格式的陳述,允許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論證相關的觀點。但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
立案和庭審工作的電子化數字化已經在推廣和實施。而且,我有幸親歷并體驗過一次,感覺不錯。但我覺得目前的方式似乎還不夠激進,不能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方面進展的普及和應用、未充分發掘技術進步的潛力。
比如說,書記員明顯不是“速記員”,這部分完全可以用AI來輔助,大把廉價而且成熟的AI大模型可以提高這部分的工作效率。這個有待于進一步的自上而下的接受和推廣。
比如說,大語言模型在檢索和分析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強大非人力之所能及,加上他們的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夠大大減少誤判漏判是自然而然的。
這些能夠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條件、提高交付質量的工具,應該被青睞才對。
詳細的優點
有些案例,其實是需要仔細琢磨和推敲細節的。
對細節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可能導致某些案例結果的反轉。我知道的案例是有的,但暫時還不能細說。我想等未來仔細回憶整理出來看。——如果確實想知道,不妨去看看“審判辛普森”
這類紀錄片,看看跟“律師、律政”主題有關的一些電視劇中精彩的庭審辯論片段。現實的好看程度可能不如專業演員展示、后期剪輯的那么漂亮,但現實本身的精彩程度往往比影視劇更出人意料、超出期望,尤其是你不是作為觀眾和旁觀者的情況下。
對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的掌握、理解廣度及深度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某些案例結果的反轉。最典型的,我覺得可以說的,比如“電子形式書面勞動合同”的認定,簡直可以專門寫一篇論文,同時把以往的某些案例拿出來鞭尸了。因為涉及到法律法規存在過“空白”的一個領域,而填充這一空白的,恰好又只是過渡性質的、層級較低的“通知”之類的法規,而且相對比較新合冷門,所以,很多律師和法官,保守估計超過80%,根本無法或來不及準確理解這些法規的應用。而相關部門對這種填補空白和過渡的法規的宣傳、普法、重視和投入的力度,顯然也是不夠的。這導致沿用以往判例和習慣性做法的情況下,會存在各種誤判、錯誤理解和謬種流傳。甚至形成一種奇妙的司法實踐。
——我很奇怪為什么自己能夠檢索到、連大語言模型都能夠檢索到的,為什么我們寄予“專業人士”厚望的不少從業人員、專業人士反而不知道?或者無視?有些說法其實是專業人士的小圈子里也已經公開的事實、或者經歷過論述或者論證的,但仍然有普及的障礙。這也是我不得不附和“草臺班子”說的原因。
若有必要,真希望以后能夠有機會回憶并整理出來,希望對貫徹系統而完整的相關立法的精神和維護這個方面的社會秩序及公平正義是有用的。
AI工具生成思維導圖
而眼下,我能想到的是,大語言模型的理解能力,在整理復雜而詳細的陳述和論證時候的作用。于是我開始尋找各種工具。
我想到了,借助大語言模型自動生成思維導圖。 I come I see I find it.
效果理想。我初步嘗試了一下,下面是效果圖:
接下來,我要看如何調整和細化文字表述、進一步借助大語言模型的整理能力,讓得到的思維導圖更加理想。
只是一個思路而已。感覺非常不錯。可以探索下去。
說明
我不是律師,也沒有代理非親屬當事人案件的資格。我只是觀察并表達一些看法而已。千萬不要有網友因此就以為我是律師,讓我代理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