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駕駛搭載率的攀升,艙外傳感器賽道迎來新變局。
一方面,從近幾年智駕傳感器的配置變化來看,攝像頭的主導地位顯而易見。
12月10-12日,由德賽西威總冠名的2024(第八屆)高工智能汽車年會暨年度金球獎評選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辦。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現場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7V及以上搭載車型交付量占比(ADAS)約20%,對ADAS攝像頭整體交付量的貢獻比達到了35%;背后的供應商方面,歐菲光、德賽西威、舜宇等主力供應商的營收表現,整體還是比較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各OEM和智駕供應商加強純視覺能力,對攝像頭硬件的性能需求出現了新變化。加上17MP超高像素前視攝像頭、以及接近人眼級別動態范圍的LOFIC技術踢館,新的市場變量因素顯現。
且隨著大疆、鑒智、橡隆等主推雙目立體視覺,未來能否鋪開市場規模,還有待商榷。另外,前后/側視攝像頭核心sensor部分,除了幾家國際玩家之外,國內企業若能趁勢崛起,市場機會比較明顯。
另一大類傳感器毫米波雷達,過去幾年的核心增量市場主要體現在盲區角雷達。從搭載率來看,雖然此前部分主機廠在高階智駕強推5R配置,但實際上車效果比預期低,而后向感知冗余1R+2R逐漸成為高階市場主流方案。
整體市場風向來看,4D成像雷達方面,僅森思泰克、縱目、賽恩領動等少數企業實現了小規模放量,這個細分市場何時迎來爆發節點有待觀望。
另外,只有單一毫米波雷達業務的企業正陷入生存困境,尤其是隨著智駕Tier 1基于感知需求和內卷壓力,正在加速布局全棧傳感器,除了激光雷達之外,傳感器市場的業務整合趨勢比較明顯。
除此之外,爭議最大的傳感器激光雷達,整體交付量表現非常堅挺。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受益于今年高階智駕市場的高增速帶動,尤其是部分品牌加大標配率,激光雷達上車量保持高位增長態勢。其中,9月單月激光雷達交付再次創造新高點,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單月10萬顆到15萬顆的跨越。
預計到明年上半年,激光雷達市場將保持高增量。從行業現狀來看,技術與市場博弈,激光雷達依然火熱,但隨著今年放量較大,明年下半年同比增速下降風險較大。除了禾賽、華為、速騰聚創、圖達通這幾家占市場大頭的玩家外,是否會有新企業跑出來,值得期待。
縱觀整車傳感器的主力配置風向,基本上30萬以上價位車型看理想和華為,20-30萬價位車型看小鵬和極氪,20萬以下價位車型看比亞迪和零跑。
12月11日,在黑芝麻智能冠名的專場五“智駕感知”,來自軒轅智駕、誠芯智聯、元視芯、禾賽科技、嵐圖汽車、上汽的專家們,圍繞智駕的傳感器需求,以及攝像頭、激光雷達等產品的現狀和新技術趨勢,發表了精彩演講。
軒轅智駕產品專家舒俊發表了《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應用與展望》演講。?
軒轅智駕產品專家舒俊
數據調查顯示,每年有六成的交通事故發生在夜間,尤其是霧天及惡劣天氣引發的交通事故非常驚人。圍繞車輛安全,供應商們正致力于通過各種途徑解決行車過程中的安全,其中紅外熱成像是關鍵技術之一。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優勢包括:一是可解決強光、眩光干擾,增強環境的全時感知能力;二是可解決攝像頭在霧、霾等環境下作用距離受限的問題,降低惡劣天氣的駕駛風險;三是通過智能AI學習算法,可在不同環境下進行人、車、動物等交通參與者的智能預警,目標精準檢測識別。
目前,包括東風猛士917、廣汽埃安Hyper GT、吉利純電MPV L380等乘用車,以及Deepway的深向星辰、陜汽德龍 X6000等重卡,都已經配置了紅外攝像頭傳感器。
作為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軒轅智駕依托集團的軍工技術儲備、紅外全產業鏈布局,以及自研自產、核心技術安全可控的底層支撐,致力于將遠紅外技術應用于智能汽車,是國內率先實現乘用車、商用車量產覆蓋的紅外科技企業,擁有完全可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外探測器批產線。
誠芯智聯技術合伙人殷磊發表了《基于集中式架構的多信源融合定位導航發展趨勢》主題演講。
誠芯智聯技術合伙人殷磊
殷磊演講重點圍繞誠芯智聯在多信源融合定位導航領域的多方面成果與展望。
誠芯智聯由誠邁科技與蘇州東山精密投資,業務涵蓋車載與行業應用,于多地設生產基地及符合 CNAS 標準實驗室,研發生產體系具優勢。
由于車載電子電氣架構逐漸向中央集中式轉變,服務于智能駕駛的定位感知技術也隨之進化。中央集中式架構可以更便于講多傳感數據匯聚到中央計算單元,并依靠大算力的中央計算能力,實現基于數據前融合的多信源融合。
誠芯目前基于多信源融合框架,融合了衛星、慣性、激光雷達、視覺等多種感知傳感技術,在車載和無人機、機器人領域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與實踐。通過多信源融合技術,不僅可以提升定位的效率與精度,弱化對成本較高的RTK等絕對高精定位技術的依賴,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系統魯棒性,為規控和智能駕駛提供必要的智能定位感知輸入。
相信隨著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不斷演進,多信源融合定位感知將是未來智能駕駛的關鍵技術。
元視芯CTO鄭健華發表了《智駕之眼:新智能時代CIS》主題演講。
元視芯CTO鄭健華
受視覺智駕方案快速增長驅動,2024年中國乘用車前裝CIS安裝數量將超過1億只。相對其他應用領域,汽車CIS的關鍵指標就是HDR高動態、圖像效果、暗光效果、LED閃爍抑制、低功耗、高溫可靠性。
綜合汽車CIS主流HDR方案來看,LOFIT技術通過電路改進增加最大阱容,可以實現單幀HDR成像,無運動偽影,具備優良的暗光性能;不過,目前LOFIC車載應用還存在技術難點,包括LOFIC額外的電荷收集區暗電流很大,同時干擾也很大,通過像素設計、電路設計、工藝和算法減小噪聲是關鍵。
目前,元視芯1.3M/2.6M/3M CIS?均采用MTHDR ? LOFIC技術,暗光性能和圖像效果表現良好。深入洞悉產業需求,在提升性能的同時,降低成本和保證服務,元視芯將通過技術創新滿足客戶需求,包括將LOFIC技術下沉到1M、3M攝像頭實現更高的性能,同時借助單層BSI工藝實現更低成本等。
禾賽科技項目及產品負責人張彤發表了《跨越鴻溝,智領安全:激光雷達賦能領先的智駕體驗》主題演講。
禾賽科技項目及產品負責人張彤
2024年激光雷達已經實現“跨越鴻溝”。從數據來看,搭載激光雷達車型價位大幅下沉,目前已經下探至15萬元;20-35萬價位車型的激光雷達搭載率,已經由2023年的9%上升至2024年的63%。
針對行業熱議的“端到端大模型上車將降低激光雷達的需求”命題,在他看來并非如此。一是激光雷達具備更高分辨率,更精準的厘米級測量精度,顯著提升了AEB功能上限;二是激光雷達具備3D測距、低延時能力,可以更及時、更準確地感知動態目標,保證在依賴博弈的城區場景智駕體驗更擬人;三是抗干擾能力強,擁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據介紹,在激光發射、接收模塊等激光雷達核心部件方面,禾賽科技已經實現了全自研,保證了激光雷達產品的性能;其研發定制發射和接收芯片,到目前為止已經擁有四代產品。另外,禾賽科技擁有自主百萬產能,通過自建自動化激光雷達產線,保證了高質量大規模交付,支持全球化部署。
嵐圖汽車智能駕駛高級副總監涂寧寧發表了《嵐圖鯤鵬智駕自研之路》主題演講。
嵐圖汽車智能駕駛高級副總監涂寧寧
嵐圖智能駕駛歷經5年,產品已搭載4款車型,累計超十五萬臺智駕量產交付,自2024年起全面轉向自主研發并成功量產。
其中,鯤鵬智駕Pro平臺僅用時3個月,實現了L2.5功能快速量產落地;鯤鵬智駕Max平臺,搭載BEV+Transformer模型、規控模型,并完成工具鏈、數據閉環等核心技術掌握,已實現自研高速NOA功能上車,并將于2025年中量產落地;鯤鵬智駕Ultra平臺,以端到端大模型為載體,數據閉環為抓手,實現東風自研“雙飛輪”模式閉環,尤其是端到端軟件在11月已經上車,具備城市領航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嵐圖鯤鵬技術通過“3+1”戰略,即基于嵐天引擎、嵐峰平臺、嵐光數據3個技術底座+1個體系(VADS_ISWD體系),實現全棧自研能力快速掌握。未來,嵐圖鯤鵬智駕將依托數據核心競爭力引領未來。
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定位地圖首席專家鄧一民發表了《以北斗TBOX建立整車位置姿態中心》主題演講。
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定位地圖首席專家鄧一民
整車位置姿態中心,主要是利用智能網聯汽車所搭載的各類傳感器信息,構建一套高精度無縫定位系統,為車輛在各種行駛場景下提供實時高精度三維位置、速度及姿態信息。當前業界位姿傳感器主要集成在智駕域控、座艙域控及TBOX三種系統方案,其中TBOX是新能源汽車標配的零件之一。
而TBOX集成北斗位姿傳感器的優勢包括,滿足各類法規需求減少認證風險,消除大算力芯片發熱影響,并且聯合通訊與導航應用,以支持差分信息注入、北斗短報文等應用。
上汽在北斗TBOX上的應用案例,包括:標配RTD功能的雙頻單點定位模組、標配PPP-RTK功能的雙頻厘米級定位模組、標配北斗短報文的雙頻通導一體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