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數據傳輸需求亦呈現爆發式增長。而在此背景下,臺積電在半導體展覽上披露的硅光子(SiPh:Silicon Photonics)技術進展,更是將硅光子推向了風口浪尖,成為了市場的寵兒。
硅光子技術的嶄露頭角,無疑為整個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前景,讓人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了期待。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硅光子有望成為引領未來數據傳輸領域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硅光子
目前的電腦都是使用電信號進行數據運算,可以使用電信號或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由于光信號的頻寬比電信號高出許多,因此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之間目前大多使用光信號傳輸,服務器會先經由“光發射模組”將電信號的“開與關”轉換成光信號的“亮與暗”再送入光纖,傳送到接收端再經由“光接收模組”將光信號的“亮與暗”轉換成電信號的“開與關”,如下圖所示。
?
可以傳遞電磁波信號的介質稱為“波導(Waveguide)”,因為光是一種電磁波,因此可以傳導光的介質稱為“光波導(Optical waveguide)”,光纖(Fiber)是用來傳遞光信號最基本的光學元件,因此光纖就是一種光波導,但是光通信系統必須處理光信號的分光、合光、切換、調變等,因此除了光纖以外,仍然需要其它可以處理光信號的元件,我們稱為“光波導元件”或“集成光學(OIC:Optical Integrated Circuit)”。
制作集成光學元件的主要材料有“氧化硅(Silica)”與“硅(Silicon)”兩種:
氧化硅(Silica) :折射率大約1.5,是石英或玻璃的主要成分,其中二氧化硅的單晶又稱為“石英(Quartz)”,二氧化硅的非晶又稱為“石英玻璃”,外觀呈透明無色,另外一種光學性質與氧化硅很像的材料是“玻璃(Glass)”,玻璃是氧化鉀、氧化鈉、氧化硅的混合物,外觀呈透明無色,由于是混合物,光穿透時損耗比較大,這些材料的光學性質都不錯,可以直接在上面制作折射率較大的光波導。
硅(Silicon):折射率大約3.5,就是晶圓廠使用的硅晶圓,雖然硅晶圓在外觀上不透明,看起來光波好像無法穿透,但是光通訊產業所使用的光源都是“紅外光”,紅外光可以穿透硅晶圓,只是損耗比較大而已,由于硅晶圓的制程比較成熟,所以許多公司都試著發展這種技術,使用硅晶圓做為光波導元件再整合其他主動與被動光學元件通稱為“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
簡單地說,目前產業上都是使用硅晶片來制作運算元件, 未來如果能夠把處理光信號的“光波導元件”整合到硅晶片上,讓硅晶片同時處理電信號的運算與光信號的傳輸,就稱為“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 ,這不僅可以縮小元件尺寸,減少耗電量,更能夠降低成本,但是目前這種硅光子元件門檻較高,技術還不成熟。
傳統光收發模組,是低階的封裝技術
目前商業上已經成熟量產的“光收發模組(Optical transceiver)”是結合“光模塊發射(TOSA)”與“光接收組件(ROSA)”。
光模塊發射(TOSA:Transmitter Optical Sub-Assembly) :將左側金手指輸入的電信號,經由雷射驅動器來驅動雷射二極體(LD)轉換成光信號,傳送到右側的光纖輸出。
光接收組件(ROSA:Receiver Optical Sub-Assembly) :將右側光纖輸入的光信號,經由光偵測器(PD)與轉阻放大器(TIA)轉換成電信號,傳送到左側的金手指輸出。
傳統光收發模組的內部組成與外觀構造
傳統光收發模組的內部組成與外觀構造
由上圖可以看出,目前商業上已經成熟量產的光收發模組都是基礎的封裝技術,用圖中綠色的印刷電路板(PCB)結合雷射二極體(LD)與光偵測器(PD)等元件,金屬走線距離長,元件尺寸大,耗電量高。而硅光子元件門檻較高,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專家們想到,可以使用“先進封裝”的方式,把運算用的硅晶片與光收發模組包裝在一起,我們稱為“共同封裝光學(CPO:Co-Packaged Optics)”。
共同封裝光學,是硅光子的前哨站
傳統光交換機是將硅晶圓制作的數字交換芯片與光收發模組(Transceiver)使用印刷電路板(PCB)連接起來,交換芯片(黑色)與光收發模組(紅色)距離較遠,元件尺寸大耗電量高,如下圖a所示;而共同封裝光學(CPO)是將硅晶圓制作的數字交換芯片(黑色)與光收發模組(紅色)直接利用先進封裝包裝在一起,元件尺寸小耗電量低,如下圖b所示。
傳統插拔式光收發模組(Transceiver)與共同封裝光學(CPO)示意圖。
而臺積電很早就投入這個領域,針對數據中心市場推出了新型的先進封裝技術“緊湊通用光子引擎(COUPE:Compact Universal Photonic Engine)”。
下圖是思科(CISCO)與智邦(Accton)合作開發的光交換器,圖中的數字交換芯片就是使用共同封裝光學(CPO)技術將數字交換芯片與光收發模組包裝在一起,取代傳統的插拔式光收發模組,并以外接雷射的方式提供硅光子晶片光源,但是其中最關鍵的共同封裝光學技術大部分是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例如英特爾、博通、Cisco/Luxtera/Lightwire/Acacia、Juniper/Aurrion等。
使用共同封裝光學CPO制作的光交換機
硅光子可以應用在什么領域?
硅光子(SiPh)技術泛指將許多原本是分立的電子元件與光學元件,利用成熟的硅晶圓與半導體制程,制作成微型化的晶片,用來取代傳統“光收發模組(Optical transceiver)”,目前主要應用在數據中心做為短距離傳輸資料,或是應用在長矩離光纖網絡。
未來如果硅光子技術成熟,甚至可以取代現在的印刷電路板或導線載板上的銅導線,用光信號取代電信號,應用在芯片到芯片之間的數據傳輸,可以有效提高元件密度、縮小元件體積,增加傳輸速率,提高可靠性與良率,同時由于使用硅晶圓制作,可以兼具量產與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