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形態也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建筑結構形式逐漸由規則簡單向高層、大跨甚至特殊復雜的方向發展。而房屋建筑是人們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基本場所,房屋建筑結構的安全必須得到充分保障。但是,自然災害(地震、風、雪、雨)、人為失誤和事故(爆炸、火災、撞擊)、以及近年來的襲擊和人為破壞等偶然事件,都有可能使建筑結構破壞。因此多年來,各國都在不斷提高建筑結構安全,在土木建筑工程建設中的各種抗震問題層出不窮,同時也催生了許多新的抗震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誕生。
第六屆結構抗震與土木工程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ICSSCER 2024)將于2024年8月16-18日在山東青島舉行。 本屆會議從結構抗震和土木工程的理論研究、試驗研究、工程應用等最新成果和展示等方面為學者、研究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打造一個推動專業合作與交流,促進相互了解的平臺。我們盛情邀請您參與此次學術盛會,開展相關專題學術交流,推動結構抗震與土木工程研究與應用的發展。
- ICSSCER 2024已通過斯普林格Springer-Lecture Not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SN: 2366-2557)單獨出版審核!
- ICSSCER 2024已通過Atlantis Press出版社AER-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ISSN: 2352-5401)單獨出版審核!
1. 會議官方
-
會議官網:www.icsscer.com
-
時間地點:2024年8月16-18日,中國山東青島
-
四輪截稿時間:2024年7月31日(多輪截稿,官網為準)
-
接受/拒稿通知:投稿后1周內
-
收錄檢索:EI核心、Scopus
2. 組織單位
東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光纖傳感技術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3. 主席嘉賓
張志強,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注冊一級結構工程師,1969年6月生,東南大學建工系支部書記,東南大學土木和市政設計院副院長,建筑工程抗震與減震中心副主任,江蘇省地震工程學會委員、中國勘察設計協會隔減震工作部、振動工程專業委員會和抗震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大型復雜結構抗震、抗風及其振動控制、既有建筑抗震、減震和隔震加固、大跨和高聳結構舒適度控制研究和結構健康監測等研究。
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省部級縱向課題十多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發明專利十余項。是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建筑結構學報、振動與沖擊、振動工程學報、同濟大學學報、建筑結構和工業建筑等雜志的審稿人。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中國鐵路建筑總公司特等獎(1項)。
主編江蘇省地方標準《既有建筑結構消能減震加固規程》,參與編寫了國內第一本建筑行業標準《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2007)、《既有建筑消能減震加固技術規程》、國內第一個消能減振構造圖籍《建筑結構消能減震(振)圖集》和國內第一本樓蓋舒適度標準《建筑樓蓋結構振動舒適度技術標準》(JGJ/T 441-2019)。
主講本科生《工程抗震與防災》、《建筑結構設計》和研究生《結構振動控制》等課程,是《工程抗震與防災》和《結構振動控制》的課程負責人。其中《工程抗震與防災》和《建筑結構設計》是國家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課程以及江蘇省一流課程。主持校級校改項目3項,參與國家級教改項目1項,省級教改項目2項;修訂教材1部,參與修編教材1部,主編教學輔助教材1部。
完成了長沙新火車站、沈陽火車站擴建工程大跨樓蓋、深圳機場T3航站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B區)國家會議中心、福州海峽會展中心、重慶來福士廣場、浦東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和北京奧林匹克中心演播塔和景觀塔等幾十項國家重大工程的振動響應及控制的分析、設計和現場實測工作。
禹海濤,同濟大學教授,國家優青、國家重點研發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連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獲美國巖石力學學會“未來領袖獎”、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杰出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錢七虎獎”、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青年科技獎、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獎等。 圍繞長隧道強震空間差動效應與災變控制,研發了面向強震空間效應的多臺陣非一致激勵原理與數物融合試驗平臺、統一非局部動力多尺度方法,揭示了隧道地震動空間效應與強震災變演化機制,形成了強震非一致作用安全控制技術。成果入選中國工程院《2020全球工程前沿》TOP10研究前沿,編入研究生教材,納入標準5項,應用于港珠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發表100余篇SCI(90余篇Q1)、5篇ESI、63篇EI,被引3000余次,被20余名國內外院士、國際學會主席高度評價并被跟蹤研究和應用。國際大會報告7次、特邀報告17次。擔任國際隧道和地下空間協會抗震工作組副主席、TUST編委、中國工程院院刊FSCE執行編委、巖土力學編委等。
4. 征稿主題
-
工程結構(結構工程/結構動力學/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結構荷載分析/混凝土結構/力學分析/理論力學/鋼結構/金屬結構/隧道及地下結構/力學解構相關智能算法/高層建筑和大跨度結構/橋梁工程和荷載分析等)
-
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流變學/流體力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及物理性能/金屬材料物理材性/3D打印混凝土材料/纖維材料及物理性能/材料質量與控制/聚合物材料/地聚物材料/材料與構件/鋼筋疲勞與應力分析/水泥基材料分析/土木工程材料表觀及微觀分析等)
-
結構抗震(地震波/地震荷載力分析/抗震實驗及分析/地震與阻撓器/結構抗震設計/地震信號探測/結構抗震設計計算原理/混凝土結構建筑抗震設計/砌體結構建筑抗震設計/鋼結構建筑抗震設計/混凝土結構梁式橋抗震設計/結構減隔震技術/結構抗震加固改造設計/地震作用計算/墻體承載力驗算等)
-
監測檢測(智能檢測技術/檢測算法/檢測信號分析及降噪/鋼結構應力監測/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溫度監測/工程實體結構檢測/工程原材料檢測等)
-
其他相關主題
5. 出版檢索
①. 本會議投稿經過2-3位組委會專家嚴格審核后,最終所錄用的論文將擇優由斯普林格 Springer-Lecture Not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SN: 2366-2557) 出版,并提交至EI Compendex , Scopus檢索。Springer是全球最有影響的科技出版社之一,LNCE刊物檢索十分穩定!
②. 所有的投稿都必須經過2-3位組委會專家審稿,經過嚴格的審稿之后,最終所有錄用的論文將由Atlantis Press出版社 AER-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ISSN: 2352-5401) 出版,見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EI Compendex , Scopus,Inspec和CNKI(知網) 收錄。該刊物對理工類、綜述類、人文社科經管類方向友好,高錄用率,見刊快速!
6. 參會投稿
投稿須知:
-
論文根據模板排版不得少于5頁,會議論文模板下載 → 【全文模板】
-
英文投稿:請將排版好的論文全文投稿至 → 【會議官網】
-
論文應具有學術或實用價值,未在國內外學術期刊或會議發表過。
參會方式:
-
作者參會:一篇錄用文章允許一名作者免費參會;
-
主講嘉賓:申請主題演講,由組委會審核;
-
口頭演講:申請口頭報告,時間為15分鐘;
-
海報展示:申請海報展示,A1尺寸,彩色打印;
-
聽眾參會:不投稿僅參會,也可申請演講及展示。
-
報名參會:請前往 →【會議官網】
學術會議
- 想要了解更多國內主辦的覆蓋學科最全最廣的學術會議,請前往【所有會議官網】
- 如有意愿參會或投稿,可以獲取邀請碼,享受參會、投稿優惠,優先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