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社交的基本順序:千萬別搞反了,越早明白越好
國學文化?德魯克博雅管理?2024-03-27 17:00
作者:方小格
來源:國學文化(gxwh001)
導語
比一個好的圈子更重要的,是自己優質的能力。
唐詩宋詞里的格律、韻腳與音律,如同數學中的序列和規律,展示了有序之美。
古代文人雕琢文字的智慧巧妙,指向了其內部存在的順序和節奏。人際交往也如這般,若不懂其中次序,輕則產生隔閡,重則友誼之舟顛覆。??????
因此,與人相處,若想擁有良性的人際關系,需要依循相處的基本順序。
1
先了解,再交心
唐朝玄宗時期,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宦官名叫魚朝恩,一天,他府中來了位叫張堰的門客,這人通謀略,善籌劃,魚朝恩非常賞識他。
后來,魚朝恩趁武將郭子儀前往靈州平定吐蕃時,趁機把他父親的墓挖開。
這一舉動讓張堰大為震驚,覺得這實在不是君子所為。
彼時,張堰與魚朝恩府中另一謀士吳士達相識,他認為兩人志同道合,于是將吳士達當成同頻知己。
既是知己,則會知無不言,包括對魚朝恩有違倫常做法的不恥,他也一并說了。
不料吳士達聽了張堰的話之后,不僅沒有幫“朋友”保守秘密,甚至打起了小算盤。
他將此事偷偷地散播出去,最后傳到魚朝恩的耳朵里。
可憐的張堰,因為識人不善,引發了魚朝恩的不滿,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
由此可知,未曾真正了解便急于交心,會示人以軟肋和把柄,讓自己處于被動狀態甚至因此被害。
蘇軾在《上神宗皇帝》里也有言: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在對一個人沒有深入了解之前,可不必急于推心置腹,先了解再交心,才是懂得保護自己的一種智慧。
2
先傾聽,再表達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給人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
誠然,任何時候,比說更重要的是聽。
一次,有個記者訪問了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然后這樣寫道:
“拜見松下幸之助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根本沒有感到他就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經營大師。
他一點也不傲慢,對我提出的問題聽得十分仔細,還不時親切地附和道‘啊,是嗎’,毫無不屑一顧的神情。
見到他如此的和藹可親,我不由得想探詢:松下先生的經營智慧到底蘊藏在哪里呢?
調查之后,我終于得出結論:善于傾聽。”
1965年,日本經濟低迷,當時的市場環境也很差,松下電器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幾乎陷入困境。
就在這時,松下想要徹底調整整個銷售體制,但這個提議,遭到了大部分銷售行與代理店的反對。
在這時,松下就組織了一場會議,并且讓大家各抒己見。
在他們發表各自意見時,他則一言不發,靜靜地坐在一旁傾聽。
等到所有人的發言都結束了,他才詳細地說明了新的銷售方式的推行目的及方法。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次,那些銷售行的負責人并沒有站出來反對他的改革,而是同意推行。
有時,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去證明自己,而是盡量讓別人說出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作家海明威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曾經,我們誤以為,一個人“說”的能力,最重要。
但慢慢地你會發現,一個人“聽”的能力,更重要。
先傾聽別人的所思,再表達自己的所想。
一旦讓別人感到相處舒服,其實許多事,自然就迎刃而解。
3
先升值,再混圈
生活中,總有些人絞盡腦汁、竭盡心力,想要融入所謂的“朋友圈”里,得到所謂的“強大人脈”。
殊不知,人脈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
作家王世民在《思維力》里寫道:“在你的價值未有效建立之前,不要浪費精力在圈子上,若自身沒有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是無效的。”
《幽閑鼓吹》里有這樣一段話:“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
年輕時的白居易,父親在外做官,加上藩鎮之亂,讓他吃盡了顛沛流離的苦。他去京城參加科舉,寫下自薦書,給了大臣顧況。
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個字,覺得陌生,隨口就說:“城里的米很貴,居住也不容易啊。
言外之意,就是委婉地拒絕了。
過了一段時間,顧況看到了白居易的詩作——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體會到了“才華橫溢”的感覺,笑著說:“我之前,只是是了一句戲言,別當真啊。”
與其說顧況見風使舵,不如說,人與人的社交本質上就是資源互換。
人生路上,我們總希望借力別人,成就自己。
為此,我們苦心經營熱鬧的“社交圈”,但當真有事請他人幫忙,卻總是被拒絕。
說到底,比一個好的圈子更重要的,是自己優質的能力。
只有塑造高價值的自己,才會真正走進高價值的圈層。
4
先篩選,再靠近
蘇軾和謝景溫曾是好友,兩人經常在一起論古道今,吟詩作賦。
一次,他們一起到郊外散步,兩人相談甚歡。
這時從樹上掉下來一個黑影,打斷了兩人的談話,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只受傷的小百靈鳥。
蘇軾發現小鳥腿部有傷,欲捧起來為其治療。
可謝景溫抬腿就把小鳥踩死了,還一臉不屑地說:“兄長何必為了一只掃我們興致的鳥浪費心力!”
蘇軾內心五味雜陳,一言不發,全然沒了郊游的興趣。
而謝景溫繼續侃侃而談,興致盎然,完全忘卻了剛才發生的事。
這次后,蘇軾便不再與謝景溫相交了。
有朋友不解,蘇軾答道:“一個輕踐生命,欺凌弱小的人,將來必定損人利己,不可深交。”
生活中,我們難免遇見三觀不同、磁場各異的人。與其費力改變,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篩選規則。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有人曾問比爾·蓋茨,“你們是怎么培養出這些優秀人才的”?
比爾·蓋茨回答:“我們沒有培養,人是由過去的環境和經歷造就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篩選。
我們能做的,只是把合適的人從人群中篩選出來,而不是把不合適的人教育好培養好。”
人們常常埋怨對方不肯變好,卻很少反思自己挑人的眼光不行。
有些人你一開始選錯了,無論再怎么努力,都無法讓他變成對的人。
5
先小人,后君子
《世說新語》里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賊寇橫行。
一次,名士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中途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有不同意之態。
王朗則說:“好在船還寬,為什么不行呢?”
后來賊寇追來了,王朗便想甩掉那個人。
這時華歆說道:“我當初猶豫,就是想到了這種可能性。現在既已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
于是便仍舊載著那個人一同前行。
華歆所為,正是急不相棄,先小人后君子的做法。
他會出于現實利益的考量去決定是否選擇做這樣的善行。
如果一旦去做了,過程中有何變數他都不會存心不良或私下反悔,自始至終如約兌現承諾。
郭德綱說過這樣一段話:“比起磕過的頭,我更在意簽過的合同;比起滿嘴漂亮話,我更在意將丑話說在前頭。”
但凡被社會毒打過的人,大概都會理解這句話背后的深意。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
無數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年歲漸長,經事越多,越發覺得凡是涉及利益關系的事兒,都應該先小人后君子。
先小人后君子,實際上是先擺出真小人的姿態,把自己不得已要做的事或利害得失,清楚明白告知對方;
待雙方互相了解之后,再以君子的風度把事情處理得合乎義理。
▽
行走于紛繁世間,我們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而人類的煩惱,90%皆源于人際關系。
若你此前忽視了人際交往的順序,現在來梳理也不晚。
惠風向暖,順頌春安。
愿大家都能擁有和諧順意的人際關系,為人生之路錦上添花。
Photo by Javier Allegue Barros on Unsplash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