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第一人的故事__許榕生的不平凡的經歷
目錄
零 高考之際談高考成功者
一 幸運的高考考生
二 抓住時機考研上岸
三 當年連接互聯網的經過
四 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緣由
五 互聯網一誕生就顯神威
六 互聯網強國之路,我們在路上
零 高考之際談高考成功者
又到了高考時刻了,這是一個決定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命運的重要時刻.
雖然高考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開了頭一步,但是高考不成功,除了
從頭再來,也只能從頭再來,承認失敗,就意味著你的人生的可能性
要大大地變小了.許榕生的名字雖然不是狀元的名字,但是絕對是成
功者的名字.之后這個名字和中國的互聯網聯系在了一起.
一 幸運的高考考生
許榕生本來是66屆高中生,也就可能成為“老三屆”。可他是天生的跳躍者,
1963年進入福州三中,高一時就完成了高中三年的課程。1964年,中國
科技大學到福建招生的負責人當場拍板讓他破格免試入中國科大。
出于謹慎的考慮,中學老師建議他再讀一年,以求基礎更扎實些。
一年之后,1965年高考,他以高分考入北大數學力學系。因為他選擇了
提前參加高考,趕上最后一屆“老大學生”,躍過1966年的停課、停招的
十年,專業學習與科研工作都沒有被“暫停”。
二 抓住時機考研上岸
進大學只一年,文革開始,他到湖南農場勞動兩年,后分配到長沙,在
中南計算所從事計算機工作;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當時他的兩個
兒子尚年幼,盡管考研會給家庭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許榕生天的跳躍
精神和動力依舊,報考中科院計算所的模擬計算機方向,但以優異的成績
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錄取為研究生,高能所需要計算機人才幫著做實驗
數據的模擬計算。就這樣,許榕生進入了高能物理所;1987年,在美國
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獲物理博士學位;這才有了后來對互聯網的大步跳躍。
三 當年連接互聯網的經過
我們應該記住1993年3月9日,這一天,中美之間開通了互聯網間的連接,
中國自此開始和全球互聯網開端性的連接。1993年3月2日,高能所租用
AT&T公司的國際衛星信道接入美國SLAC國家實驗室(斯坦福直線加速中心)
的64K專線開通,成為我國部分(只能訪問美國指定的網站)連入互聯網的
第一根專線。連接互聯網的操作人就是許榕生。
但中國這邊還沒開始使用與慶祝,美國政府就知道了,第二天立刻通知
有關部門關掉通往中國的線路。理由很簡單,冷戰雖然結束,但還沒有
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入Internet。美國政府擔憂中國會從Internet上大量
獲取美國的商業資訊和科技情報。為此,從3月2日到3月9日的這一周時間
Internet通信服務其實是不通的。雖然網絡的電路連通了美國,但對方不應答。
從這個意義上說,1993年的3月2日和3月9日都有著歷史意義,都值得紀念。
網絡最終能夠開通,也緣于科學與合作所需。參與科學合作計劃的40多位美
國科學家向美國政府表達了希望開通網絡的強烈愿望。一周后的3月9日,美
國政府同意有控制地對中國開放Internet,美國發來文件,對網絡安全問題
作了詳細明確的規定:中國專線只能進入美國能源科學網,并且不得在網上
散布病毒和用于軍事及商業目的,中方必須簽字后才能使用。
推動這一專線連接并代表中方簽字的人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許榕生。可能
之前連他也沒有想到,他會在這塊象征著中國最高科研實力的地方開辟出一
片新的網絡天地,并直接推動Internet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在中國建起了
第一條互聯網專線,建立了中國第一個Web 服務器,這是1993年,后來因此
獲得中國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
正式開啟互聯網時代,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點燃了一把火炬。
四 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緣由
1988年夏天,美國高能物理界遭遇了一次大挫折:設在德克薩斯州的一項
高能物理工程下馬。與這項工程有聯系的許榕生建議一些美國科學家,
何不到中國繼續研究?斯坦福大學教授瓦特·托基(Water Toki)決定帶領
一批美國學者來北京進行高能物理研究。
美國人要在中國做研究,首先提出接通互聯網的要求,搞尖端研究要每天
24小時與在世界各地的同行溝通進展來解決難題,必須將自己的電腦接通
互聯網。但當時中國科研與外部世界溝通只能通過國際長途電話和傳真。
調用國外的科研資料不僅困難,而且費用昂貴。雖然許榕生帶回了國外最新
最好的模擬計算軟件,但這類軟件需要不斷更新,也要通過互聯網進行。
于是,中美科學家一起討論怎么推進這個事情,最終決定采取租用64K通信
專線的方案。當時AT&T衛星專線每月開銷是7000美元,而國際長途的費用
每月要15萬美元,也就是說用上互聯網可以節省巨大的費用,從經濟上算
是個大好事情,后來因故暫時擱置。
1991年夏,托基教授再次把中國與世界互聯網進行連接的報告寄給十幾個
全球頂尖科學家,其中大部分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包括楊振寧、李政道
及丁肇中等知名教授。科學家簽名的報告,通過美國能源部高級顧問
潘諾夫斯基(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4人領導小組成員,
后來的中科院外籍院士)遞交美國能源部,這封信對美國方面再次做出
讓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互聯網的決定起了很大作用。托基教授將這封信
托付給潘諾夫斯基的時候,特意讓正在美國訪問的許榕生同往,目睹了這一
令人感動的時刻。
最終的方案是,國際專線通過北京三元橋的國際通信局租用衛星,直通美國
舊金山市,然后通過電纜連通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的計算中心。在中國這邊,
從三元橋接通五棵松的821電話局,再連接高能所,但在通往玉泉路口的高能
所計算中心時出現了重重故障,于是只得一次次試驗,就這樣過了18個月才
調通。當時,因為“巴統"的限制,美國當局限制路由器出口中國,美國科學家
到斯坦福加速器中心借了一個路由器給北京高能所。
當時64K專線連接上Internet的線路費用每月4000美元,由于是中美合作項目,
中方按國際慣例需要出2000美元,上個世紀90年代,對于高能所計算中心來說,
不是個小數字。許榕生認識當時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的曾明(后來擔任基金委
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明帶領許榕生去見基金委計劃局副局長郭師曾,說明
高能所可以提供網絡資源服務。郭師曾對互聯網的重要性十分清楚,她也很支持
此事。不久,基金委同意與數學天元基金共同出資,給高能所30萬元的經費。
同時也開列出基金項目負責人的名單,請高能所為他們開通撥號上網的終端服務,
使中國當時各個學科的重要科學家及早地通過高能所使用互聯網服務。
五 互聯網一誕生就顯神威
高能物理所之后開始擴大上網帳號的范圍,同時陸續有人聞風而來,穿過三道保衛、
四道門、數百米的路程到高能所用公眾帳號體驗上網或辦事。其中,有準備籌辦
Chinabyte的報人宮玉國,有想把自己寫的小工具軟件放到Internet上共享的
程序員雷軍,還有想查海外文獻的方興東。最大的群體是新東方的學生們,
這些意圖出國留學的學生就能與美國教授們實時聯系,不再使用費時費力的國際郵政。
與許榕生淵源很深的還有丁健和張朝陽。許榕生和丁健都是北大校友,區別就是
許榕生要年長將近一輪;許榕生和張朝陽則同時受惠于李政道,因他資助而留學美國。
許榕生不僅是中國互聯網連接世界的推手,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向大眾傳播和介紹
Internet知識的人。他在電腦報上開設的關于Internet的專欄是中國最早的介紹
Internet的專欄,他開設的中國之窗是中文世界里最早的中文網站之一,許榕生也
由此有了中國互聯網之父的美名。
六 互聯網強國之路,我們在路上
網絡慢慢廣為人知,有一些人利用互聯網推動了商業服務,甚至一夜暴富,而許榕生
依然利用互聯網做自己的科研工作。許榕生關心的是互聯網的效力與安全,并為之
辛勤工作多年。
許榕生認為我們存在很多問題,許多還都是核心的問題。中國的網絡規模龐大,但這并不意味
著是一個“數字超級大國”(Digital Super Power)。互聯網強國和超級大國的概念很深刻。
比如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包括協議、硬件、軟件,特別是應用軟件,是否都是自主創新
的產品?目前中國還不能引領世界的互聯網技術與文化,只能是引進為主。如果這個
問題今后不解決,我們只能是一個引進大國、應用別人東西的大國。
許榕生是國家計算機網絡入侵防范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絡安全實驗室
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中科院信息辦
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