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篇于2025年8月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重磅研究,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Curtis P. Berlinguette教授領導的跨學科團隊完成,首次在實驗上證實:通過電化學方法向鈀金屬靶中加載氘,可顯著提升氘氘(DD)核聚變反應速率。這項研究不僅重現了歷史上備受爭議的“冷核聚變”實驗的部分設想,更以嚴謹的核信號檢測(中子計數)為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驗證。
研究內容
研究團隊設計并建造了一臺名為“雷鳥反應堆(Thunderbird Reactor)”的桌上型粒子加速裝置,該裝置集成了等離子體浸沒離子注入(PIII)技術和電化學電池,能夠在真空與液態電解液雙環境下同時對鈀靶進行氘加載。?
1. 第一階段(僅離子注入):通過等離子體將氘離子加速至30keV轟擊鈀靶,成功誘發DD聚變,中子產率穩定在約130–140n/s。
2. 第二階段(疊加電化學加載):在持續離子轟擊的同時,啟動電化學系統,從重水(D?O)中電解出氘并注入鈀靶,中子產率進一步提升了約15%。
研究意義
?1.科學層面:首次實證"化學調控核反應"
這項研究首次以無可爭議的核信號(中子)證明,eV尺度的電化學過程能調控MeV尺度的核聚變反應,打破了"化學與核物理尺度割裂"的傳統認知,為理解低能核反應中的"電子屏蔽效應"等基礎問題提供了實驗依據。?
?2.技術層面:臺式聚變的可行性探索
與動輒耗資數十億的大型聚變裝置不同,Thunderbird Reactor體積僅120×80×70cm3,可在普通實驗室運行,為低成本、小規模聚變研究提供了可復制的平臺。其核心思路——通過固態晶格提高燃料密度,也為突破傳統聚變約束模式提供了新方向。?
?3.未來潛力:從基礎研究到能量應用
雖然目前反應堆輸出能量僅約10??W,遠未達到凈能量增益,但團隊指出,通過優化材料(如使用氘負載能力更強的鈮、鈦)、提升等離子體密度或利用量子相干效應,有望進一步提升聚變效率。這項研究為"固態約束聚變"開辟了新賽道,也讓人類在可控核聚變的漫長征途上,又邁出了充滿希望的一步。
展望未來
這項研究不僅是對1989年“冷核聚變”爭議的一次科學回應,更是向可控核聚變探索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雖然離實用化能源裝置仍有距離,但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窗:也許未來的清潔能源,真的可以從一張實驗桌上開始。
圖1:雷鳥反應堆
圖2:中子診斷與甄別
圖3:雷鳥反應堆中的中子產率
擴展數據圖1:金屬靶晶格內發生核聚變的實驗證實
擴展數據圖2:使用H?O溶液對中子產率的影響
擴展數據圖3:電化學加載循環的原位XRD實驗
擴展數據圖4:Pd靶原位XRD圖譜隨電化學加載時間變化的3D透視圖
擴展數據圖5:天然脫氣周期的原位XRD實驗
擴展數據圖6:真空循環的原位XRD實驗
擴展數據圖7:電化學電池功率循環效應
【注】小編水平有限,若有誤,請聯系修改;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