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公司開啟了新的產品計劃,準備來做一個國產超融合一體機(其實個人覺得現在入行已經晚了太多了,市場基本沒有多少了)
POC功能測試過完,但是感覺不到什么優勢,由于芯片架構采用的是arm架構,相比x86下的超融合環境缺少了很多功能。
于是最近想在性能上面看看有什么優勢。
設計了下面幾個性能方面的測試
- cpu
- 內存
- 網絡
- 存儲
- 業務場景
針對每一個每個方面,有下列的具體的一些指標
CPU測試
- 素數運算性能 sysbench
- 整數運算性能 unixbench
- 浮點運算性能 unixbench
- 單線程與多線程性能 unixbench、sysbench
內存測試
- 基準測試
- 帶寬-延遲測試
測試工具:bmw、tinybench
網絡測試
- TCP/UDP 帶寬
- 平均延時
測試工具:iperf3 、netserver、netperf
存儲測試
- 物理節點4k 隨機讀寫 IOPS、時延
- 物理節點128K、256K、1M 順序讀寫 存儲帶寬、時延
- 虛擬機隨機讀寫測試
- 虛擬機順序讀寫測試
測試工具: fio
業務場景測試:
虛擬機并發測試:
- 批量創建虛擬機 4c8g - 100G虛擬機 x 1/10/50 統計耗時
- 批量快照虛擬機 4c8g - 100G虛擬機 x 1/10/50 統計耗時
- 批量克隆虛擬機(完整克隆、鏈接克隆) 4c8g - 100G虛擬機 x 1/10/50 統計耗時
- 虛擬機批量開機 4c8g - 100G虛擬機 x 1/10/50 統計耗時
- 虛擬機批量關機 4c8g - 100G虛擬機 x 1/10/50 統計耗時
- 虛擬機批量重啟 4c8g - 100G虛擬機 x 1/10/50 統計耗時
有哪些指標需要指正或者可以補充,歡迎各位大佬在評論區補充、交流。
我匯報一下我的思路,目前超融合系統其實就是將計算虛擬化、網絡虛擬化、存儲虛擬化融合到一起,所以主要針對這幾個虛擬化
我構想的是針對這個方面進行測試:
計算虛擬化就測試CPU、內存,
網絡虛擬化就測試帶寬、延時,
存儲虛擬化就測試大小塊的讀寫性能。
由于公司超融合采用openstack+ceph的架構,type2類型的虛擬化技術,所以可以單獨針對集群物理節點進行一次測試(type2虛擬化需要構建在物理裸機的操作系統之上),然后在創建虛擬機上再進行一次測試(實際也會跑在虛擬機上)。
吐槽
- 測試工具無法對標x86,比如mlc這樣的內存測試神器(英特爾公司開發)
- 國產化廠家實測參數網絡上一個都找不到
- 公司做存儲的那波人竟然連一個統一的fio測試參數都沒有,真不知道他們怎么做了這么多年的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