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語言模型(LLM)高度發達的今天,還研究這些小模型(如n-gram、RNN、量子語言模型)是否有意義?
? 有意義,但意義已經轉變了——不再是用于「直接生產 SOTA 應用」,而是:
? 教學與理論探索
-
理解基礎原理: 小模型如 n-gram 是理解 LLM 的基礎。從分布假設、語言概率、條件獨立性等到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其核心邏輯仍基于語言的 Markov 性或遞歸結構。
-
為研究人員訓練直覺: 比如你提到張量積與糾纏的概念,它們在大型模型中也被用作結構設計思想(如 attention head 的結構、position encoding 的量子類比)。
? 資源受限環境的工程應用
-
n-gram / 輕量 RNN 仍在嵌入式系統、邊緣設備、芯片端使用(如語音指令識別、車載系統、機器人低功耗識別模塊)。
? 分析大型模型行為的參考基線
-
比如,很多 OpenAI、Anthropic 的研究者在分析 LLM 行為時,常會構造一個簡化的 n-gram 模擬器或微型 Transformer,用來解釋模型如何學到語法、詞序、重復結構等。
2?? 在真正的量子計算機未實現前,量子語言模型是否只是空談?是否比經典模型還差?
這是前沿 NLP/QML(量子機器學習)界很關注的問題。你說得對,目前來看,量子模型在實際性能上通常落后于經典模型,但研究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
? 未來前瞻性架構探索(理論 > 工程)
-
量子模型探索的是「范式變革」,即一旦量子設備成熟(如通用量子計算機 QPU > 1000 qubits + 糾錯穩定),我們就有機會把某些 NLP 問題從 O(n2)O(n^2)O(n2) 復雜度降低到 O(log?n)O(\log n)O(logn)。
-
例如,在詞嵌入層使用量子態疊加表達多個 n-gram 結構,或者用量子張量網絡壓縮大型模型(比如 QTN、MPS 網絡),這些都已在理論層面有初步證實。
? 當前階段的研究價值
-
為將來做準備:就像 1950 年代研究神經網絡的人不可能立即訓練 GPT,但他們打好了基礎。
-
在小模型上試錯設計:量子模型設計思路正在影響經典模型,例如:
-
用張量網絡替代全連接層(比如 TN-GPT)
-
借鑒糾纏結構設計注意力機制(例如 Linear Atten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