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段樹當中的幾個重要操作
1.PushUp
上推操作:由子節點算父節點的信息
p u s h u p push up pushup 操作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父子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當我們遞歸建樹時,對于每一個節點我們都需要遍歷一遍,并且電腦中的遞歸實際意義是先向底層遞歸,然后從底層向上回溯,所以開始遞歸之后必然是先去整合子節點的信息,再向它們的祖先回溯整合之后的信息。
我們在這兒就能看出來,實際上push_up是在合并兩個子節點的信息,所以需要信息滿足結合律!
2.PushDown
下沉操作,又稱為懶標記或延遲標記:由父節點計算子節點的信息
之所以稱為懶標記,是因為當我們在修改一個區間的信息的時候,我們不會把這個區間和它的所有子區間全都修改,而是在根節點的區間上標記一下(這就需要一個額外的信息 a d d add add 來儲存我們的修改信息),在用到該區間的時候才進行修改。即延遲修改。
例如我們要修改區間 [ 1 , 10 ] [1, 10] [1,10],我們無須把它的子區間 [ 1 , 5 ] [1, 5] [1,5] 和 [ 6 , 10 ] [6, 10] [6,10] 以及 [ 1 , 5 ] [1, 5] [1,5] 和 [ 6 , 10 ] [6, 10] [6,10] 的子區間全部遞歸修改一番直到修改到葉子節點然后逐層回溯,這樣操作的時間復雜度是可以高達 O ( N l o g N ) O(NlogN) O(NlogN) 的。
我們可以直接在區間 [ 1 , 10 ] [1, 10] [1,10] 標記一下,表示我們修改了這個區間了,但是我們不對他的子區間進行操作,直到某一次查詢或者修改需要使用這個區間的時候,我們才修改這個區間并把它的修改下沉到子區間。
不過我的習慣是,當我們需要標記一個區間的時候,直接就把此區間修改了。
總而言之,懶標記的作用是記錄每次、每個節點要更新的值,也就是delta,但線段樹的優點不在于全記錄(全記錄依然很慢qwq),而在于傳遞式記錄:
整個區間都被操作,記錄在公共祖先節點上;只修改了一部分,那么就記錄在這部分的公共祖先上;
3.Build
將一段區間初始化為線段樹
4.Modify
- 單點(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 區間(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 +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5.Query
時間復雜度: O ( 4 × l o g N ) O(4 \times logN) O(4×logN)
查詢某一段區間的信息
6.與樹狀數組的比較
線段樹的常數比樹狀數組
線段樹的 l o g n logn logn 是 4 4 4 倍的 l o g n logn logn
樹狀數組的 l o g n logn logn 是 1 1 1 倍的 l o g n logn logn
線段樹點修改和區間查詢的時間復雜度為
7. u p up up和 d o w n down down操作的使用時機
主要是從定義出發
(1)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的定義是通過合并子節點的信息并上傳修改根節點的信息,只要修改子節點的信息,就要在回溯的過程中修改父節點的信息。
因此,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一般是在代碼的末尾出現,只有子節點都修改完成之后,才可以吧子節點的信息合并推到父節點上。
例如:
(1)建樹的過程中,如果區間可以繼續劃分,那么我們就要遞歸該根節點的左右區間,當遞歸左右區間結束的時候,就要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合并返回子節點的信息。
(2)修改區間信息,如果我們修改的區間不能在當前區間直接完成修改,而是要在它的左右區間分別修改一部分,例如區間 [ 1 , 10 ] [1, 10] [1,10],我們要修改 [ 4 , 7 ] [4, 7] [4,7] ,就需要分別修改它的左子樹區間 [ 1 , 5 ] [1, 5] [1,5] 和右子樹區間 [ 6 , 10 ] [6, 10] [6,10]。并在修改結束的時候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合并子節點的修改信息返回到父節點。
(2)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的定義是下沉父節點的修改信息到子節點,只要父節點的信息被修改,就要下沉父節點的修改信息到子節點上。
因此,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 一般在代碼的頭出現,否則此時子節點的信息未被修改,或者說出現修改重疊的情況。
并且,使用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 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區間分裂的時候使用的。即,我們不能在當前區間直接完成操作,需要分別在它的左區間或者右區間或者兩個子區間進行操作。而由于我們使用了懶標記,只修改了根區間的信息,它的子區間還未修改,所以說我們要把它的修改信息下沉到子區間并修改和標記子區間。
例如:
(1)執行查詢操作,此時我們得到區間的一些信息,當然要把還未執行的操作執行一下。
(2)執行修改操作,這個不太好理解,雖然說我們的修改操作也可能會使用到兩個子區間的信息,但我們只是對區間加上一個懶標記,為什么還要把根區間的懶標記下沉呢?這是因為我們上面的 pushup 會出現在修改操作里,如果懶標記沒有下傳就會導致子節點的值沒有第一時間更新,父節點就會被錯誤的更新。
再舉個例子解釋一下第(2)點:
- 初始化區間 [ 1 , 10 ] [1, 10] [1,10] 所有元素全為 1 1 1,建樹,維護兩個信息: l a z y T a g lazyTag lazyTag 和 區間和 s u m sum sum
- 執行修改操作 [ 1 , 10 ] [1, 10] [1,10] 的每個元素都加上 2 2 2,此時區間元素全為3。我們的懶標記修改了區間 [ 1 , 10 ] [1, 10] [1,10] 的 s u m sum sum, s u m [ 1 , 10 ] = 30 sum[1, 10] = 30 sum[1,10]=30,但此時區間 [ 1 , 5 ] , [ 6 , 10 ] , . . . , [ 9 , 9 ] , [ 10 , 10 ] [1, 5], [6, 10], ... ,[9, 9],[10, 10] [1,5],[6,10],...,[9,9],[10,10]的值依然是初始狀態下的值。 最后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由于 [ 1 , 10 ] [1, 10] [1,10] 為整個樹的根節點,所以此時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啥都沒做)。
- 再次執行修改操縱 [ 1 , 5 ] [1, 5] [1,5] 的每個元素都加上 1 1 1(不執行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緊接著由于 [ 1 , 5 ] [1, 5] [1,5] 無法包含當前區間 [ 1 , 10 ] [1, 10] [1,10] ,分裂區間為 [ 1 , 5 ] , [ 6 , 10 ] [1, 5], [6, 10] [1,5],[6,10], 遞歸到左區間 [ 1 , 5 ] [1, 5] [1,5],此時正好包含該區間,修改區間 [ 1 , 5 ] [1, 5] [1,5] 的值為 10 10 10,然后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 該區間的修改信息到父區間 [ 1 , 10 ] [1, 10] [1,10], s u m [ 1 , 10 ] = s u m [ 1 , 5 ] + s u m [ 6 , 10 ] = 10 + 5 = 15 sum[1, 10] = sum[1, 5] + sum[6, 10] = 10 + 5 = 15 sum[1,10]=sum[1,5]+sum[6,10]=10+5=15,然后回溯到父區間 [ 1 , 10 ] [1, 10] [1,10],執行 p u s h u p pushup pushup(由于是樹根不執行),結束。
- 最后我們發現第二次操作 s u m [ 1 , 10 ] = 15 sum[1, 10] = 15 sum[1,10]=15,甚至比第一次操作的 s u m sum sum 更小了,究其原因在于第一次操作給區間 [ 1 , 10 ] [1, 10] [1,10] 打上的懶標記沒有在第二次操作下沉到子區間,導致子區間實際上沒有執行第一次修改操作。
- 如果我們在分裂區間之前執行 p u s h d o w n pushdown pushdown,那么此時有 s u m [ 1 , 5 ] = 15 , s u m [ 6 , 10 ] = 15 sum[1, 5] = 15, sum[6, 10] = 15 sum[1,5]=15,sum[6,10]=15,然后執行第二次修改操作 s u m [ 1 , 5 ] = 15 + 5 = 20 sum[1, 5] = 15 + 5 = 20 sum[1,5]=15+5=20,最后合并區間 [ 1 , 5 ] , [ 6 , 10 ] [1, 5], [6, 10] [1,5],[6,10] 的和上傳到區間 [ 1 , 10 ] [1, 10] [1,10],此時 s u m [ 1 , 10 ] = 20 + 15 = 35 sum[1, 10] = 20 + 15 = 35 sum[1,10]=20+15=35 就正確了
8.常見的SE錯誤來源
- 數組空間沒有開四倍
- m i d = l + r > > 1 mid = l + r >> 1 mid=l+r>>1 還是 m i d = t r [ u ] . l + t r [ u ] . r > > 1 mid = tr[u].l + tr[u].r >> 1 mid=tr[u].l+tr[u].r>>1
- u < < 1 u << 1 u<<1 或者 u < < 1 ∣ 1 u << 1|1 u<<1∣1 是否寫錯
- b u i l d build build 里面 e l s e else else 循環中,是否初始化 t r [ u ] = { l , r . . . } tr[u] =\{l, r... \} tr[u]={l,r...}
例題
1.區間加法
模板題
步驟二:思路
步驟三:代碼
2.區間乘法 + 區間加法
步驟一:題目描述
模板題
步驟二:思路
步驟三:代碼
3.區間最大公約數
步驟一:題目描述
結論
步驟二:思路
步驟三:代碼
4.最大連續字段和
步驟一:題目描述
維護額外信息
步驟二:思路
步驟三:代碼
4.區間最值
步驟一:題目描述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