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哥原創的Scikit-learn Python機器學習視頻教程:
2026版 Scikit-learn Python機器學習 視頻教程(無廢話版) 玩命更新中~_嗶哩嗶哩_bilibili
課程介紹
本課程主要講解基于Scikit-learn的Python機器學習知識,包括機器學習概述,特征工程(數據集,特征抽取,特征預處理,特征降維等),分類算法(K-臨近算法,樸素貝葉斯算法,決策樹等),回歸與聚類算法(線性回歸,欠擬合,邏輯回歸與二分類,K-means算法)等。
Scikit-learn Python機器學習 - 機器學習開發流程
階段一:問題定義與規劃
目標: 明確要解決什么業務問題,以及如何用機器學習來解決。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方向錯了后面全錯。
-
關鍵問題:
-
我們的業務目標是什么?(例如:提高銷售額、降低客戶流失率、優化運營效率)
-
機器學習能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么?(例如:這是一個分類問題[流失 vs. 不流失]、回歸問題[預測銷量]還是聚類問題[客戶分群]?)
-
如何定義“成功”?(確立明確的、可衡量的評估指標,例如:準確率、精確率、召回率、AUC、RMSE等)
-
需要什么樣的數據?
-
項目的預算是多少?時間線是怎樣的?
-
-
產出: 項目規劃書、成功標準、技術可行性評估。
階段二:數據收集與準備
目標: 獲取并清洗數據,將其轉換為適合模型訓練的格式。 這是整個流程中最耗時、最繁瑣但至關重要的一步,常被稱為“數據工程”。
-
關鍵任務:
-
數據收集:從數據庫、數據倉庫、API、日志文件、公開數據集等來源收集所有相關數據。
-
數據探索與清洗:
-
處理缺失值:刪除或填充(用均值、中位數等)。
-
處理異常值:分析并決定是刪除、修正還是保留。
-
處理錯誤數據:修正不一致的格式或輸入錯誤(例如,“USA” vs. “United States”)。
-
-
特征工程:這是模型性能的關鍵。創建新的、對模型預測更有幫助的特征。
-
例子:從“出生日期”生成“年齡”特征;從“地址”生成“城市/鄉村”特征;對類別型特征進行獨熱編碼(One-Hot Encoding)。
-
-
數據分割:將數據集分為訓練集(用于訓練模型)、驗證集(用于調參和模型選擇)和測試集(用于最終評估模型性能)。常用比例如 60%/20%/20% 或 70%/15%/15%。
-
-
產出: 干凈、可用于建模的數據集(訓練集、驗證集、測試集)。
階段三:模型選擇與訓練
目標: 選擇合適的算法,使用訓練數據來構建(訓練)模型。
-
關鍵任務:
-
模型選擇:根據問題類型(分類、回歸等)和數據特征,選擇一個或多個候選算法。
-
例子:線性回歸、邏輯回歸、決策樹、隨機森林、梯度提升機(如XGBoost、LightGBM)、支持向量機(SVM)、神經網絡。
-
-
模型訓練:將訓練集輸入到算法中,讓算法學習數據中的模式。
-
對于簡單模型,訓練很快;對于深度學習模型,可能需要大量時間和計算資源(GPU)。
-
-
超參數調優:大多數算法都有需要人為設定的超參數(如學習率、樹的最大深度等)。使用驗證集來評估不同參數組合的性能,找到最佳配置。常用方法有網格搜索、隨機搜索、貝葉斯優化。
-
-
產出: 一個或多個訓練好的模型。
階段四:模型評估
目標: 客觀地評估訓練好的模型在未知數據上的表現,判斷它是否達到第一階段設定的成功標準。
-
關鍵任務:
-
使用測試集:使用模型從未見過的測試集進行最終評估。這是為了模擬模型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避免因為過擬合驗證集而產生樂觀偏差。
-
分析評估指標:根據第一階段定義的指標(如準確率、F1分數、均方誤差等)進行評估。
-
深入分析:查看混淆矩陣、學習曲線、ROC曲線等,了解模型在哪些地方表現好,哪些地方表現差(例如,是否在某個特定類別上表現不佳)。
-
-
產出: 模型性能報告,明確其是否達到上線標準。
階段五:模型部署與上線
目標: 將評估合格的模型部署到生產環境中,使其能夠為真實用戶或系統提供服務。
-
關鍵任務:
-
模型打包:將模型、預處理代碼和依賴環境打包成一個可服務的格式(例如,一個Docker容器、一個RESTful API端點)。
-
部署到生產環境:將打包好的模型部署到服務器、云平臺或邊緣設備上。
-
集成與測試:將模型API與現有的業務系統(如網站、APP、后臺系統)集成,并進行全面的集成測試和驗收測試。
-
-
產出: 一個在生產環境中運行并可提供預測服務的模型。
階段六:監控與維護
目標: 持續監控線上模型的性能,確保其持續有效,并計劃迭代更新。 模型上線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
關鍵任務:
-
性能監控:監控模型的預測延遲、吞吐量、資源使用情況等。
-
數據漂移監控:監控線上數據分布是否逐漸偏離訓練數據時的分布(數據漂移),以及模型性能是否隨時間下降(概念漂移)。
-
建立反饋循環:收集模型在生產環境中的預測結果和真實結果(如果可能),這些新數據將成為下一輪訓練的重要資源。
-
模型重訓練與迭代:定期(或當性能下降到閾值時)使用新的數據重新訓練模型,并重復上述流程,迭代更新線上模型。
-
-
產出: 模型性能監控報告、模型更新版本。
核心特點:
-
迭代性:整個過程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往復的。你可能在數據準備階段發現需要重新定義問題,在評估階段發現需要回去做更多的特征工程。
-
數據為核心: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數據準備和特征工程上。“垃圾進,垃圾出”是機器學習領域的經典名言。
-
MLOps 集成:現代ML開發流程強調自動化和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這就是MLOps的理念,旨在更快、更可靠地將模型投入生產并對其進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