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一: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基礎教程
定位:針對準備進入 AI多智能體開發 的初學者,打牢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基礎。
一、為什么需要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
在進入智能體(Agent)開發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 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 基礎。
原因有三:
- 智能體的核心決策模型 基于大規模語言模型(LLM),而 LLM 本質上是深度學習的產物。
- 多智能體系統的優化與調度 需要理解過擬合、泛化、表示學習等概念。
- 在實際工程中,即使調用開源框架(如 LangChain、MetaGPT),也需要對底層模型的工作原理有基本認識,否則無法進行問題診斷與優化。
因此,第一階段的學習目標是:理解機器學習基本范式、掌握神經網絡主流結構、熟悉 PyTorch/TensorFlow 框架的基本用法。
二、機器學習基礎
2.1 機器學習的基本定義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指的是 讓計算機通過數據學習規律,而不是顯式編程。
Tom Mitchell 的經典定義:
如果一個程序在某任務 T 上的性能度量 P 隨著經驗 E 的增加而提升,那么它就是在進行學習。
公式化表示:
- 任務 T:例如圖像分類、語音識別、推薦系統。
- 性能度量 P:準確率、召回率、均方誤差等。
- 經驗 E:訓練數據集。
2.2 監督學習
監督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是最常見的機器學習范式。
-
定義:通過帶有標簽的數據集來訓練模型,學習從輸入到輸出的映射關系。
-
數據特征:每個樣本都有輸入
X
和目標輸出Y
。 -
常見任務:
- 分類(Classification):輸入一張圖片,判斷是貓還是狗。
- 回歸(Regression):輸入房屋特征,預測房價。
數學形式:
已知訓練數據集 D={(xi,yi)}i=1nD = \{(x_i, y_i)\}_{i=1}^nD={(xi?,yi?)}i=1n?,學習一個函數 f(x)f(x)f(x),使得預測值 y^=f(x)\hat{y} = f(x)y^?=f(x) 盡量接近真實值 yyy。
例子:貓狗分類
- 輸入:像素矩陣(圖片)。
- 輸出:類別標簽(貓=0,狗=1)。
- 模型:邏輯回歸、神經網絡。
2.3 無監督學習
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則不依賴于標簽。
-
定義:輸入數據沒有標注,目標是探索數據的結構、分布、規律。
-
常見任務:
- 聚類(Clustering):將客戶分為不同群體。
- 降維(Dimensionality Reduction):如 PCA、t-SNE。
- 密度估計:建模數據的分布。
例子:客戶分群
- 輸入:客戶的消費特征(年齡、收入、購買習慣)。
- 輸出:自動劃分為不同群體(高價值用戶、潛在流失用戶等)。
2.4 過擬合與泛化
過擬合(Overfitting):模型在訓練數據上表現極好,但在測試數據上表現很差。
- 本質:模型學到了“噪聲”而不是“規律”。
- 典型特征:訓練誤差很低,但驗證誤差很高。
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模型在新數據上的表現能力。
- 高泛化能力的模型,意味著它學到的是 通用規律 而不是僅僅記住了訓練數據。
防止過擬合的方法:
- 增加數據量(Data Augmentation)。
- 正則化(L1/L2、Dropout)。
- 提前停止(Early Stopping)。
- 模型簡化(減少參數量)。
例子:
- 一個學生死記硬背練習題(過擬合),考試遇到新題就不會。
- 另一個學生掌握了解題方法(泛化),即使換題型也能解答。
三、神經網絡基礎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核心思想是通過 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 進行特征自動學習。
3.1 神經網絡的基本結構
感知機(Perceptron) 是最簡單的神經網絡單元。
公式:
y=f(∑i=1nwixi+b) y = f(\sum_{i=1}^n w_i x_i + b) y=f(i=1∑n?wi?xi?+b)
其中:
- xix_ixi?:輸入特征
- wiw_iwi?:權重
- bbb:偏置
- fff:激活函數(Sigmoid, ReLU 等)
多個感知機層疊,就形成了多層感知機(MLP)。
3.2 卷積神經網絡(CNN)
CNN 擅長處理圖像。
-
核心思想:利用卷積核提取局部特征,減少參數量。
-
典型結構:
- 卷積層(Convolutional Layer):提取特征。
- 池化層(Pooling Layer):下采樣,減少維度。
- 全連接層(Fully Connected Layer):輸出分類結果。
例子:識別手寫數字(MNIST)。
輸入:28x28 像素灰度圖。
輸出:0-9 的數字類別。
3.3 循環神經網絡(RNN)
RNN 適合處理序列數據(文本、語音)。
- 核心思想:引入“記憶”,上一時刻的輸出會影響當前時刻的計算。
- 問題:長序列訓練容易出現梯度消失或爆炸。
- 改進模型:LSTM、GRU。
例子:情感分析。
輸入:“I love this movie.”
輸出:情感標簽(正向)。
3.4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是當前大模型(如 GPT-4、Claude)的核心架構。
-
核心創新: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
優勢:
- 并行計算能力強。
- 更適合長距離依賴建模。
-
典型應用:機器翻譯、文本生成、圖像描述。
例子:
輸入:“Translate ‘你好世界’ to English。”
輸出:“Hello World.”
四、主流框架:PyTorch 與 TensorFlow
4.1 PyTorch
特點:
- 動態計算圖,調試更靈活。
- 更接近 Python 風格,代碼直觀。
- 研究社區應用廣泛。
簡單例子(線性回歸):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數據
x = torch.randn(100, 1)
y = 3 * x + 2 + 0.1 * torch.randn(100, 1)# 模型
model = nn.Linear(1, 1)# 損失與優化器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訓練
for epoch in range(1000):y_pred = model(x)loss = criterion(y_pred, y)optimizer.zero_grad()loss.backward()optimizer.step()print("學習到的權重和偏置:", model.weight.item(), model.bias.item())
4.2 TensorFlow / Keras
特點:
- 靜態圖模式,適合部署到生產環境。
- 企業應用多,生態豐富。
- Keras 封裝簡潔,適合快速實驗。
例子(線性回歸):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數據
x = tf.random.normal((100, 1))
y = 3 * x + 2 + 0.1 * tf.random.normal((100, 1))# 模型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tf.keras.layers.Dense(1)
])# 編譯
model.compile(optimizer='sgd', loss='mse')# 訓練
model.fit(x, y, epochs=1000, verbose=0)# 查看參數
w, b = model.layers[0].get_weights()
print("學習到的權重和偏置:", w, b)
4.3 PyTorch vs TensorFlow 對比
特點 | PyTorch | TensorFlow/Keras |
---|---|---|
編程風格 | 動態圖,像寫 Python | 靜態圖,適合大規模部署 |
社區 | 學術研究主流 | 工業界應用廣泛 |
學習曲線 | 上手容易 | Keras 簡單,TF 稍復雜 |
調試 | 靈活易調試 | 部署工具鏈完善 |
結論:
- 如果你是 研究/實驗驅動,推薦 PyTorch。
- 如果你是 企業級部署,推薦 TensorFlow。
五、學習路徑建議(階段一)
-
理論入門
- 學習監督/無監督學習、過擬合、泛化的基本概念。
-
神經網絡核心結構
- 學會 MLP、CNN、RNN、Transformer 的基本原理。
- 建議在 Kaggle/MNIST 數據集上做小實驗。
-
框架實操
- PyTorch:實現線性回歸、手寫數字識別。
- TensorFlow/Keras:實現文本分類、圖像分類。
-
小項目練習
- 貓狗分類器(CNN)。
- 電影評論情感分析(RNN/LSTM)。
- 英文到中文翻譯(Transfo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