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微軟最新研究,基于20萬條Copilot使用數據及用戶反饋,研究者揭示了生成式AI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邊界與職業影響。數據顯示,用戶使用AI助手最頻繁的任務是信息獲取(占比近40%),其次是公眾溝通類工作(如撰寫宣傳稿,占比約10%),以及企業外部溝通、信息解釋與文檔整理等任務。
研究指出,當前AI工具在執行任務時呈現顯著特征:用戶需求集中于"獲取"信息,而AI實際更側重"解釋與教學"類操作。這種偏差導致AI常被比喻為"知識淵博但過于積極的實習生",傾向于輸出百科全書式解釋而非精準滿足用戶需求。例如,用戶要求撰寫廣告詞時,AI可能生成調研報告風格的文本。
用戶滿意度分析顯示,AI在寫作類任務(如商業文案、學術創作)和信息收集(如醫療健康調研)中表現突出,但在視覺設計(插圖生成)和數據處理任務中滿意度較低。這一結果與AI的語言處理優勢及當前技術局限直接相關。
關于職業影響,研究提出"AI適用性評分"指標,綜合評估各職業與AI的適配程度。數據顯示,依賴語言處理、內容創作及重復性溝通的職業(如記者、翻譯、歷史學家、客戶支持)受AI影響最大。但值得注意的是,AI無法完全替代任何單一職業的全部工作活動。以銷售崗位為例,AI僅能完成56%的任務,剩余部分仍需人類參與。
研究還對比了人類預期與實際數據的差異:公眾普遍高估AI對作家等創意職業的替代風險,而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等需處理復雜文獻的職業卻獲得較高AI適用性評分。這一矛盾反映出,AI對需要處理不完整信息或依賴人類直覺的領域仍存在特殊價值。
研究者特別指出,當前分析基于Bing Copilot的文字處理場景,數據天然偏向文本類任務,對卡車駕駛等物理操作類工作缺乏覆蓋,因此不宜過度推斷AI對藍領職業的影響。更值得關注的是,AI可能通過提供"劣質服務"改變工作本質——例如客服領域,用戶反復要求"轉人工"的現象,或公文寫作中AI生成內容引發輿情的風險,均表明AI將重塑職業所需技能:從重復性勞動轉向共情能力、洞察力等高階素質。
研究結論強調,AI更可能成為"能力增強器"而非"完全替代者"。正如ATM未消滅銀行柜員,反而通過自動化存款取款讓柜員專注于客戶關系維護,AI或將推動職業結構轉型,要求從業者發展更高級的軟技能以適應人機協作新模式。
作為微軟中國南區核心合作伙伴及HKCSP 1T首批授權云服務商之一,領馭科技正積極整合Azure OpenAI的強大功能,包括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到其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中。
Azure OpenAI服務通過其大規模生成式AI模型,支持企業客戶根據特定需求和場景,開發創新應用,涵蓋輔助寫作、代碼編寫、多媒體內容生成以及數據分析等多個領域,為互聯網、游戲、金融、零售、醫藥等行業以及自動駕駛和智能制造等前沿技術領域帶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