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資源相關參數含義及簡單分析思路:
- 基礎資源搶占參數
- Total Resource Preempted: <memory:62112, vCores:6>
含義:應用總共被搶占的資源量, memory:62112 表示累計被收回的內存(單位通常是MB ,結合Hadoop生態常見配置推測 ), vCores:6 是被收回的虛擬CPU核心數。
分析:若頻繁、大量出現資源搶占,可能集群資源緊張,或該應用資源申請/使用策略不合理,擠占其他任務資源。 - Total Number of Non - AM Containers Preempted: 6
含義:非應用管理器(AM,Application Master ,負責應用資源協調等)容器被搶占的總數,這里是6個。容器是YARN等資源調度框架中資源分配的基本單位。
Total Number of AM Containers Preempted: 0
含義:應用管理器容器未被搶占,說明負責應用整體管控的核心進程資源相對穩定。
分析:非AM容器被搶占多,可能是業務計算容器資源超量或集群整體資源不足,優先保障了AM穩定。 - Resource Preempted from Current Attempt: <memory:62112, vCores:6>
含義:當前應用嘗試(一次提交執行可理解為一次Attempt )中被搶占的資源量,和總搶占資源一致,說明本次執行就發生了這些資源回收。
Number of Non - AM Containers Preempted from Current Attempt: 6
含義:當前嘗試里被搶占的非AM容器數量,與總數量一致,即本次執行這6個業務容器資源被收走。
分析:本次執行資源搶占集中,需看是否應用資源申請過高,或集群在該時段有更高優先級任務。
- 資源分配聚合參數
- Aggregate Resource Allocation: 2612397662 MB - seconds, 27483 core - seconds
含義: - MB - seconds :內存資源使用的“時間積分”,可理解為 內存量(MB)× 使用時長(秒) 總和,反映內存資源的累計消耗規模 ;
- core - seconds :CPU核心使用的“時間積分”,即 CPU核心數 × 使用時長(秒) 總和,體現CPU資源的累計消耗規模。
分析:數值大說明應用整體資源消耗多。對比同類型、同邏輯任務,若該數值異常高,可能任務數據量突增、計算邏輯低效(如冗余計算導致CPU/內存長時間占用)。 - Aggregate Preempted Resource Allocation: 24922718 MB - seconds, 244 core - seconds
含義:因搶占回收的資源對應的“資源 - 時間”積分,即被收回資源若正常執行下去會產生的資源消耗。
分析:結合前面搶占的容器數、資源量,可算搶占資源占總分配資源的比例(如這里內存搶占占比約 24922718/2612397662≈0.95% ,CPU同理 ),占比高說明資源浪費/不合理使用嚴重,占比低可能是集群臨時資源調劑。
整體分析思路
- 資源搶占影響:若資源搶占后應用仍 SUCCEEDED (成功),說明雖被回收資源,但剩余資源或重試機制(若有)保障了執行;若頻繁因搶占失敗( FAILED ),得調整資源申請、優化任務邏輯,或和集群管理員溝通資源配額。
- 集群層面:多任務出現類似高搶占,需檢查集群資源規劃(如隊列資源分配、節點容量),是否有資源傾斜(某隊列/用戶占用過多 );若僅個別任務,聚焦任務自身資源配置、數據量、計算邏輯優化。
- 結合業務:若這是周期性ETL(如每天跑的零售客戶標簽計算 exp_ctp_retail_cust_dms_labe_df ),對比歷史執行的資源參數,看是否數據量增長導致資源需求變化,或調度時段和其他大任務沖突擠資源 。
簡單說,這些參數反映應用在集群中資源“用了多少、被收走多少、怎么被收”,用于排查資源沖突、優化任務資源配置和保障集群穩定運行 。
資源搶占(Resource Preemption)主要會從任務執行、集群穩定性、資源利用率等維度產生影響,具體如下:
- 對任務執行的直接影響
- 執行時間延長:
若容器被搶占,任務可能需要重新申請資源、啟動容器,增加額外的調度和初始化開銷(如YARN重新分配容器、TEZ/MapReduce任務重啟),導致整體耗時變長。
例:前一張圖中任務因資源搶占耗時25分鐘,而無搶占的任務耗時僅16分鐘左右。 - 任務失敗風險:
若搶占后剩余資源不足(如內存/CPU被過度回收),任務可能因“資源不足”(如OOM、容器被強制Kill)失敗;即使重試,頻繁搶占也會耗盡重試次數(若配置有限)。
- 對集群穩定性的影響
- 集群抖動(Thrashing):
大量任務同時被搶占、重啟會導致集群資源“潮汐式”波動,引發YARN調度隊列過載、節點負載突增,甚至影響其他無關任務的正常執行。 - 低優先級任務“餓死”:
若高優先級任務持續搶占資源,低優先級任務可能長期無法獲得足夠容器,導致業務延遲(如非核心ETL任務被核心報表任務搶占)。
- 對資源利用率的雙向影響
- 正面:倒逼資源合理分配
搶占機制迫使低優先級/超額申請的任務釋放資源,讓高優先級/資源緊缺的任務獲得保障,提升集群整體資源利用率(避免“大任務占坑不干活”)。 - 負面:過度搶占導致資源浪費
若搶占策略激進(如YARN的 yarn.scheduler.fair.preemption.timeout 設置過短),任務可能頻繁被中斷,資源在“搶占 - 重啟”循環中內耗,反而降低實際有效利用率。
- 對業務邏輯的潛在影響
- 有狀態任務的數據一致性風險
若任務是有狀態計算(如流處理、迭代計算),容器被搶占可能導致中間狀態丟失,需依賴Checkpoint機制恢復,增加數據一致性保障的復雜度。
總結
資源搶占是一把“雙刃劍”:合理配置(如基于優先級、資源使用閾值觸發搶占)可優化集群資源公平性與利用率;配置不當或集群過載則會導致任務延遲、失敗,甚至引發集群級不穩定。實際中需結合業務優先級、任務類型(如批處理/流處理)和集群規模,精細調整搶占策略(如YARN的公平調度/容量調度參數)。
要優化該Tez任務的參數配置,需結合資源搶占、聚合資源消耗與Tez任務的內存/CPU參數邏輯,分以下步驟調整:
一、核心參數調整:減少資源搶占,匹配實際需求
從圖中看,任務被搶占的總內存為 62112 MB (約60GB)、涉及6個非AM容器,反推原單個容器內存請求約 10GB ( 62112 ÷ 6 ≈ 10352 MB )。但聚合資源分配的內存時間積分( 2612397662 MB-seconds )遠大于被搶占的資源積分( 24922718 MB-seconds ),說明容器內存申請過高,實際使用不足,需降低容器內存請求。
- 調整容器與AM內存
- hive.tez.container.size :設置單個容器的總內存(需與YARN的 yarn.scheduler.minimum-allocation-mb 匹配,建議設為 4096 MB 或 6144 MB ,即4G/6G,降低被搶占概率)。
- tez.am.resource.memory.mb :Application Master(AM)的內存,需與 yarn.scheduler.minimum-allocation-mb 一致(如設為 4096 MB ),保證AM不被搶占。
- hive.tez.container.max.java.heap.size :容器內Java堆內存,建議為 container.size 的80%(如 container.size=4096 MB 時,設為 3276 MB )。
- 優化IO與內存緩沖(減少內存浪費)
Tez的IO緩沖內存若設置過大,會導致容器內存“虛高”被YARN誤判搶占。需按容器內存比例配置:
- tez.runtime.io.sort.mb :排序內存,設為 container.size 的40%(如 container.size=4096 MB 時,設為 1638 MB ,不超過2GB)。
- tez.runtime.unordered.output.buffer.size-mb :非排序輸出緩沖,設為 container.size 的10%(如 409 MB )。
- hive.auto.convert.join.noconditionaltask.size :Map Join內存,設為 container.size 的1/3(如 1365 MB ),避免大Join時內存溢出。
二、輔助優化:提升資源利用率
- 開啟容器重用(減少資源申請次數)
設置 tez.am.container.reuse.enabled=true ,允許AM容器復用,減少YARN調度 overhead,尤其適合短任務場景。
- 控制并行度(避免資源過載)
若任務數據量未達TB級,可降低并行度減少容器數:
- tez.grouping.split-count :輸入分片數(即并行任務數),根據實際數據量調整(如從100+降到50左右),減少總資源申請量。
- 匹配YARN集群配置
需確保任務參數與YARN全局配置一致:
- 若YARN的 yarn.scheduler.minimum-allocation-mb=4096 ,則 tez.am.resource.memory.mb 和 hive.tez.container.size 必須≥4096。
- 若 yarn.nodemanager.vmem-pmem-ratio=2.1 (默認),則容器虛擬內存上限為 物理內存×2.1 ,需避免Java堆外內存(如NIO緩沖)觸發虛擬內存超限。
三、驗證與監控
- 測試調整后效果:重新運行任務,觀察 Resource Preempted 是否減少、 Elapsed (耗時)是否穩定。
- 長期監控:通過YARN UI或日志跟蹤容器內存實際使用量(如 /proc//stat 解析),逐步微調 container.size 和堆內存參數,直到“實際使用≈申請內存”且無搶占。
示例參數配置(供參考)
set hive.tez.container.size=4096; – 每個容器4G內存
set tez.am.resource.memory.mb=4096; – AM內存與容器一致
set hive.tez.container.max.java.heap.size=3276; – 堆內存為container的80%
set tez.runtime.io.sort.mb=1638; – 排序內存40% of container
set tez.runtime.unordered.output.buffer.size-mb=409; – 非排序緩沖10% of container
set hive.auto.convert.join.noconditionaltask.size=1365; – Map Join內存1/3 of container
set tez.am.container.reuse.enabled=true; – 開啟容器重用
set tez.grouping.split-count=50; – 調整并行度
通過“降低容器內存請求+按比例分配子內存+匹配YARN配置”,可減少資源搶占,同時保證任務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