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3:機器學習基礎概念與框架實踐
——從理論到代碼,用Scikit-learn構建你的第一個分類模型
一、機器學習基礎理論:三大核心類型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通過數據讓計算機自動學習規律并做出預測或決策。根據學習方式,可分為三類:
1. 監督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
- 定義:有標簽的數據(輸入-輸出對)訓練模型,預測未知數據的標簽。
- 典型任務:分類(如垃圾郵件識別)、回歸(如房價預測)。
- 算法示例:線性回歸、決策樹、支持向量機(SVM)。
2. 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
- 定義:無標簽數據,通過發現數據內在結構進行聚類或降維。
- 典型任務:客戶分群、圖像壓縮。
- 算法示例:K-means聚類、主成分分析(PCA)。
3.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 定義:通過試錯,讓智能體在環境中學習最優策略。
- 典型任務:游戲AI(如AlphaGo)、機器人控制。
- 算法示例:Q-learning、深度Q網絡(DQN)。
二、常見機器學習算法與Scikit-learn實踐
1. 監督學習:線性回歸(Regression)
- 原理:找到輸入特征與連續輸出之間的線性關系。
- Scikit-learn實現: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模擬數據 X = np.array([[1], [2], [3], [4], [5]]) y = np.array([2, 4, 6, 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