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AI三大主義與加強通識教育
- 一、人工智能三大主義
- 二、人工智能發展歷程
- 三、從 ChatGPT 到 DeepSeek
- 四、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 五、人工智能的挑戰與未來
一、人工智能三大主義
- 符號主義 :邏輯推理,將推理視為計算過程。如蘇格拉底三段論,通過前提和結論構建邏輯結構橋梁。知識圖譜實現知識條理化結構化表示,但存在知識工程中因缺乏常識導致推理結果荒謬等問題。
- 連接主義 :數據驅動,構建多層神經網絡學習數據內部關系。從神經元工作機制到深度學習的動機,如端到端學習機制,但面臨黑箱效應等困惑,部分復雜模型難以解釋其原理。
- 行為主義 :強化學習,通過與環境交互形成序貫決策。旨在解決地平線問題,如 AlphaGo 在圍棋領域的成功應用,但也存在消失的雷達搜索信號等局限性。
二、人工智能發展歷程
- 達特茅斯會議 :1955 年,麥卡錫等四位學者遞交研討會提議,1956 年會議召開,標志著人工智能誕生。會議討論自動計算機等七大議題,吸引了眾多學者參與,如紐厄爾、西蒙等,為人工智能發展奠定基礎。
- 人工智能 2.0 :浙江大學潘云鶴院士提出驅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達特茅斯宣言。人工智能發展受內外因影響,內因是研究內部驅動力,外因是信息環境與社會目標變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信息新環境巨變、社會新需求爆發等背景下崛起,目標從 “造人” 到 “賦能” 轉變。
三、從 ChatGPT 到 DeepSeek
- ChatGPT :被視為人工智能的 iPhone 時刻,其訓練方法包括自監督學習、有監督微調和人類反饋強化學習。ChatGPT 的出現推動了人工智能在諸多生產、生活模式上的變革,如在內容生成、問答系統等領域的應用。
- DeepSeek :在模型算法和工程優化方面進行系統級協同創新。其模型架構基于 Transformer,通過混合專家模型、低秩壓縮等實現性能提升與成本降低,開源之舉促進人工智能發展,推動形成 “由專到通” 發展路徑。
四、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 課程建設 :浙江大學推出 “人工智能基礎” 系列通識課程,面向不同專業學生,出版教材并培訓師資。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引論、通識基礎等,注重知識、能力、價值和倫理的培養。
- 教材體系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編委會指導下,出版理論教材 26 本、實踐教材 11 本,形成完整教材體系。2024 年啟動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識系列教材編寫工作,教育部認定相關基地開展研究。
- 人才培養 :構建人工智能高水平教材體系,培養 “AI+X” 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開展基礎教育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如與多所學校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實踐中心等。
- 科普工作 :打造《走進人工智能》科普有聲欄目和科普通識讀物,潘云鶴院士作序,強調科學普及的重要性。該欄目入選 2024 年度第八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
五、人工智能的挑戰與未來
- 技術瓶頸 :如深度學習面臨的困惑,包括不可解釋性、AI 幻覺、黑箱效應等,需推動 “機器學習” 邁向 “學習機器”。
- 數據與算力 :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下實現統計關聯關系挖掘,但也存在數據耗盡、算力成本高等問題。英偉達創始人提出黃氏定律,算力提升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 倫理與安全 :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倫理和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內容真實性、版權等方面的挑戰,以及在司法、教育等領域應用時的隱私保護、算法公平性等問題,需構建安全、可信、合乎倫理道德的人工智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