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全理念的發展歷史來看,技術與產品的演進始終圍繞 “威脅對抗” 與 “業務適配” 兩大核心展開。以下從七個關鍵階段解析安全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脈絡,并結合最新實踐與未來趨勢提供深度洞察:
一、密碼學奠基階段(1970s 前)
安全理念:以 “信息保密” 為核心,防御手段依賴物理隔離與簡單加密。
技術突破:
- 古典密碼學:凱撒密碼(替換加密)、維吉尼亞密碼(多表加密)。
- 近代密碼學:1949 年香農提出 “信息論”,奠定現代密碼學理論基礎。
代表產品: - 機械式密碼機:如二戰時期的 Enigma(德國)、Typex(英國)。
- 早期加密算法:DES(1977 年)成為首個聯邦加密標準。
局限:僅解決 “信息傳輸” 問題,缺乏對系統與網絡的整體防護。
二、邊界安全主導階段(1970s-2000s)
安全理念:構建 “城堡式” 防御體系,通過網絡邊界隔離風險。
技術突破:
- 防火墻:1989 年 Check Point 推出首個狀態檢測防火墻,實現基于 IP / 端口的訪問控制。
- 入侵檢測系統(IDS):1987 年 ISS 公司推出 RealSecure,通過特征匹配檢測攻擊。
- VPN:1996 年 Cisco 推出 IPSec VPN,實現遠程安全接入。
代表產品: - 硬件防火墻:Cisco PIX、Juniper Netscreen。
- UTM(統一威脅管理):2004 年 IDC 提出,整合防火墻、防病毒、IPS 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