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跟蹤AI熱點新聞動向和震撼發展 想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沿進展嗎?訂閱我們的簡報,深入解析最新的技術突破、實際應用案例和未來的趨勢。與全球數同行一同,從行業內部的深度分析和實用指南中受益。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成為AI領域的領跑者。點擊訂閱,與未來同行! 訂閱:https://rengongzhineng.io/
一般來說,大型企業談及人工智能時,總是強調它如何讓員工的工作更加有趣,或者如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來彌補被淘汰的崗位。然而,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的CEO Sebastian Siemiatkowski卻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他不僅公開表示AI可以勝任人類的所有工作,還豪言壯語地宣稱,Klarna已經通過AI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甚至連自己的工作都可能被AI取代。
過去一年里,Klarna不斷宣傳其在AI自動化上的突破,特別是在營銷、法律合同處理、媒體分析和客服等領域。據稱,該公司的AI聊天機器人已經取代了700名客服人員,并能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里解決客戶問題,比人類客服快了九分鐘。Siemiatkowski甚至特意打造了一個AI版的自己,在去年三季度財報發布時“親自”出鏡,向投資者展示AI如何滲透到高層管理中。
然而,這位CEO并不認為AI只是幫助員工減少瑣碎工作,讓他們從事更有價值的任務。相反,他在采訪中直言,AI的發展意味著很多人將直接失業,而不是輕松轉行。他舉例說,AI已經讓成千上萬的專業翻譯員失業,嘲諷式地質疑:“難道要告訴一個55歲的翻譯員,‘別擔心,你可以去當YouTube網紅’?”
Klarna的自動化浪潮不僅影響了普通員工,甚至直接導致公司裁員。自2023年9月起,該公司基本停止招聘,員工總數從約5000人縮減至4000人,并計劃最終減少至2000人。雖然外界曾質疑其“停止招聘”的真實性,但無論如何,Klarna的AI轉型正在深刻改變其用工結構。
相比起其他科技公司對AI的謹慎態度,Siemiatkowski的激進立場顯得尤為突出。IBM CEO Arvind Krishna曾表示,AI會“減少重復性任務,讓員工專注于更高價值的工作”,但Klarna的做法顯然更加直接:能自動化的,就不再需要人類參與。
AI:革命還是炒作?
盡管Siemiatkowski大力宣傳AI,但外界對Klarna的自動化策略仍存疑。例如,科技媒體TechCrunch調查發現,在Klarna宣稱“停止招聘”一年后,公司仍然在招聘工程師等關鍵崗位。甚至有報道稱,Klarna的客服自動化程度并不比行業內其他公司更高,只是之前依賴人工客服過多,因此裁員規模更大。
此外,經濟學家Erik Brynjolfsson的研究表明,AI在客服等領域的確能提高員工效率,但短期內完全取代人類并不現實。當前AI的強項更多體現在優化流程,而非完全獨立執行復雜任務。然而,Siemiatkowski的表述往往更具戲劇性,甚至可能夸大了AI帶來的直接影響。
從“支付獨角獸”到“AI試驗田”
Klarna創立于2005年,最初專注于“先買后付”業務,幫助消費者分期支付購物款項。公司憑借這一模式迅速崛起,并獲得了硅谷風投的青睞。2021年,Klarna估值一度飆升至456億美元,成為歐洲最具價值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然而,疫情后市場環境急劇變化,投資者態度趨于保守,Klarna的估值在2022年暴跌至67億美元,并在同年裁員10%。
在此背景下,Siemiatkowski開始大力推進AI轉型,并將Klarna包裝成AI時代的先鋒。他不僅與OpenAI CEO Sam Altman建立了聯系,還主動表示Klarna愿意成為OpenAI的“AI小白鼠”。在一次播客采訪中,他回憶起最初體驗ChatGPT的場景:“2022年11月,我在Twitter上看到有人說‘快來試試這個’,然后我就打開ChatGPT,心想,‘天啊,我真的在跟一個電腦對話’。”隨后,他迅速推動公司內部試用AI,并頻繁對外宣傳Klarna的AI進展。
然而,Klarna的AI戰略是否真正具備革命性,還是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公關秀?隨著更多企業加速AI轉型,Siemiatkowski的激進言論或許只是資本市場上的一種“自我營銷”,而AI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類工作,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