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一、測試流程
- 二、開發模型
- 1、 瀑布模型
- 2、增量模型
- 3、快速模型
- 4、其他
- 三、測試模型
- 1、V模型
- 2、W模型
- 四、測試分類
- 五、測試用例 test case
- 六、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 1、等價類劃分法
- 2、邊界值分析法
- 3、因果圖法
- 4、判定表法
- 5、正交法
- 6、場景法
- 7、流程分析法
- 8、錯誤推測法
- 方法選取
- 七、缺陷 BUG
- 1、基本概念
- 2、缺陷報告
- 3、缺陷的狀態
- 4、缺陷的處理流程
- 5、缺陷的優先級
- 6、缺陷的表現形式
一、測試流程
1、需求分析
閱讀需求文檔、產品文檔、產品詳細設計說明書、分析需求的點、參與需求評審
快速熟悉項目2、制定測試計劃和測試方案
測試計劃:測試整個項目的總體的規劃
測試的范圍、進度的安排、人力物力的安排、整體的測試策略、風險的評估測試方案:
被測試的目標、選取什么樣的測試工具、測試的方法、測試的重點3、設計測試用例
邊界值、等價類4、執行測試用例5、評估階段 測試報告
二、開發模型
1、 瀑布模型
特點:
1、階段間具有順序性和依賴性
2、質量保證的觀點
3、推遲實現
瀑布模型是文檔驅動的模型,遵守這個約束可使軟件維護變得比較容易一些,從而顯著降低軟件預算
2、增量模型
把瀑布模型的順序特征與快速原型法的迭代特征相結合,將軟件看作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增量,在開發過程的各次迭代中,每次完成其中的一個增量
3、快速模型
4、其他
螺旋開發模型(了解)
迭代開發模型(了解)
敏捷開發模型(了解)
三、測試模型
1、V模型
優點:每一個階段都清晰明了、便于控制開發的每一個過程,既包含單元測試又包含系統測試
缺點:測試介入的較晚,對于前期的一些缺陷無從發現和修改,測試和開發串行,總用時較長
2、W模型
優點:測試伴隨軟件的整個生命周期,例如,在需求分析結束后就可以進行需求分析測試、測試于開發是并行獨立進行
缺點:對需求和測試技術要求高,適用于大中型企業
四、測試分類
測試(開發)階段:
1、單元測試:
編碼完成前/后
模塊、類、函數、方法
開發人員、白盒測試人員2、集成測試:
單元測試完成以后
模塊已經完成編碼
模塊和模塊之間內容
開發人員和白盒測試人員3、系統測試:
集成測試完成之后
程序、軟件、app、系統、網址、項目
整體測試
開發人員、白盒黑盒測試人員測試4、驗收測試:
系統測試之后
整個的系統α測試、β測試
媒體、用戶
是否覆蓋源碼:
1、黑盒測試:沒有覆蓋源碼
功能測試(UI界面測試、業務功能測試、文檔測試、易用性測試、安裝卸載測試、兼容器測試)
性能測試(一般性能測試:相應時間、對資源的利用,穩定性測試、負載測試、壓力測試)2、灰盒測試
關心輸入輸出,考慮程序運行的狀態3、白盒測試:有覆蓋源碼
語句覆蓋、判斷覆蓋、條件覆蓋、路徑覆蓋
是否運行:
1、靜態測試
測試程序的結構、程序過程、接口是否正常、代碼的風格是否符合標準2、動態測試是否自動化:
1、手工測試
2、自動化測試地域測試:
1、本地化測試
2、國際化測試其他測試:
1、回歸測試
2、冒煙測試:硬件測試詞語,主要測試基本功能。模塊是否能正常運行
3、隨機測試:monkey測試
4、探索測試
五、測試用例 test case
是為了某個特殊目標而編制的一組測試輸入、執行條件以及預期結果,以便測試某個程序路徑或核實是否滿足某個特定需求
特性:有效性、可復用性、易組織性、可評估性、可管理性
要素:用例編號、用例標題、模塊/項目、優先級、前置條件、測試步驟、測試數據、預期結果
六、測試用例設計方法
1、等價類劃分法
案例:
2、邊界值分析法
3、因果圖法
4、判定表法
因果圖的實例
5、正交法
研究多因素多水平
6、場景法
一般用于冒煙測試
7、流程分析法
8、錯誤推測法
方法選取
1.先關注主要功能也業務流程、業務邏輯是否正確實現,考慮場景法
2.需要輸入數據的地方,考慮等價類劃分法
3.在任何情況行都使用邊界值法
4.如果程序的功能中包含輸入條件的組合情況,則選取因果圖和判定表法
5.對于配置類軟件,需要考慮參數的組合情況,考慮使用正交排列法
6.對照程序邏輯,如果發現沒有達到要求的覆蓋標準。適當補充更多的測試用例
7.采用錯誤推斷法,追加其他測試用例
七、缺陷 BUG
1、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