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會計人:為什么我神煩“人工智能取代說”?
原創來源:學會計有方法
從財會機器人誕生到馬云的無人商店,全行業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取代說”的熱潮。有些財會朋友在一輪又一輪的信息轟炸下,倍感壓力!
“人工智能取代說”真的會實現嗎?
財會人要集體失業了嗎?
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很確切的答案,各路人馬見仁見智。先來看下幾位網友是怎么說的:
@五百擊:許多看似需要強認知能力的工作還沒被機器所取代,是因為算法還不夠先進,運算能力還不夠強大,當機器的運算能力足夠強時,以至于在認知能力也超過人類時,可能所有的工作都會被替代。
@鳳凰涅槃:現在的機器欠缺原創能力、互動能力和談判能力,一些職業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可能性比較小,例如:編舞、律師、作家、教師、記者等。
@ame琪:替代性一定程度上是人類特殊性的存在,即什么是只有人才能完成的。舉個例子,我可以用人工智能分析輿論導向,卻不能讓它幫我給隔壁的小哥哥寫上一封情書。
對于大部分財會人而言,在這種環境下,每天那么多工作,還要擔心被人工智能取代,也是辛苦得不要不要的!但小編認為,財會人是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理由有四: 一是思想
人類與機器的最大區別在于思想。人類能主動思考,機器是算法思維,這就意味著人類的運算能力即使能夠被機器取代,但思想是唯一的,機器遠遠取代不了。
假設財會人與機器一起進行核算比賽,機器比我們算得更準更快,這個在所難免;但如果財會人與機器比賽向老板分析財務報表并提出戰略建議,那我想,財會人在語言描述、戰略定位等方面都是冷冰冰的機器取代不了的。 二是能動性
財會人無法被機器取代,還因為能動性。機器一旦設定程序、算法,在按部就班的情況下,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而對于突發情況、緊急事件的處理,人的能動性是獨有的,相應的也會做出更快的反應和回答。 三是預見性
機器造出來,是現實的機器;而財會人還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現實看未來。 四是情感
這個沒什么好說了,正如第三位網友所言,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分析各種數據,它卻不會為我們流露任何情感。
那么,除了以上這些優勢之外,我們財會人還能再怎么去提升自己呢?小編認為,揚長去短是關鍵!口訣在此,請笑納: “揚長”口訣
核心優勢要跟進,人丑也要有能力;
算法先進家常事,會計也能零失誤;
會算會寫會撩人,愁死隔壁人工智能! “去短”口訣
去短原則有三條,知行合一最重要;
核算職能要轉變,管理職能劃重點;
分析監督是關鍵,企業先鋒思維變;
財會奧秘天天鉆,財神牽手把友交。
綜上,幾句話與各位財會人共勉!
1、首先,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人工智能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它終將到來,對此我們要擺正心態,勇于接納;
2、其次,在其尚未成熟的階段,我們毋庸過分擔心“人工智能取代說”,而應該迅速調整自己的位置,明確自身定位、價值優勢;
3、第三,綜合對行業和自身的分析與評估,揚長去短,你要明白一個道理:你把個人放在什么位置決定了你擁有什么樣的機遇。
財會人如果做到了以上3點,
即使“狼”來了也不憂不懼,
因為我們早已成猛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