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網站5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與現狀的誘惑? 一個亞洲國家正在崛起,出口機器勢不可擋,財富快速增長,覺得美國已是過去,自己的時代已經到來。這是2012年的中國?沒錯———但也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
那時候,許多美國人認為日本經濟注定統治世界。日本領導人有著同樣想法。但當諸事順利時,它們會轉移人們對潛在錯誤的注意。日本一蹶不振。魔法失效了,又找不到新的法子。日本并未如人們所料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事實上,日本從第二掉到第三,落在中國后面。
過去30年,中國經歷現代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經濟成功。中國丟棄毛澤東時代的災難性政策,轉而接受市場,從而取得年均10%的驚人增長率,數億中國人因此脫貧。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
但美國和歐洲經濟不景氣,對中國出口需求萎縮。中國國內通脹率攀升,可能很快接近兩位數。增長放慢———政府抑制物價的任何措施,都可能進一步削弱經濟增長。此外,清華大學的程致宇稱,房地產市場“正處于崩潰之中”。從美國的經歷來看,這個過程可能重創銀行。今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增長率為2009年以來最低。
出現這種大減速不再是毫無可能。別國若買不起中國商品,中國就不能繼續出口國外。在北京,人們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需要放棄以出口和投資為主的傳統增長引擎,轉而以內需為主。但說和做不是一回事。
美國人也清楚,聯邦政府財政需要量入為出,以避免債務失控或稅負大增。但這種認識并未催生出不得不做的預算選擇。我們在推遲痛苦的到來,希望奇跡發生,因為覺得這樣更省心。
中國面臨同樣誘惑:需要做的事卻不去做。程致宇解釋稱:“在微觀層面上,轉變會帶來巨大破壞。會有贏家和輸家。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是出口商、開發商或重型設備制造商。”肯定也沒人想在一個被迫縮減的公司工作。改革意味著不確定性、失業和困難。
當舊的行事方式效果良好時,接受改變尤為困難。就在不久前,美國有人覺得,我們不用擔心嚴重衰退。這種自大在2008年破產。中國人應記住,在兩種情況下,一個國家不得不坦白承認錯誤并加以糾正:一種是在失敗時,另一種則是在成功時。